香港經濟政策綠皮書2025
為香港經濟注入活力的政策建議
2025年01月09日
港大經管學院於1月9日發表《香港經濟政策綠皮書2025》(《綠皮書》)。今年的《綠皮書》深入探討了香港經濟領域的各個層面,涵蓋主題包括財政赤字、股票市場動態、強積金制度、住房問題,以及探索培育活躍初創生態圈的新途徑。此外,綠皮書還審視了香港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人工智能的發展,以及氣候風險對香港未來經濟的影響。
今年是港大經管學院第四年與一眾關心香港未來發展的學者,共同撰寫及發表年度《綠皮書》,再次為香港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港大經管學院院長兼經濟學講座教授蔡洪濱教授表示:「根植香港的港大經管學院一直以分析香港的經濟格局為己任,並藉以我們的學術專業和卓越研究提出政策上的建議。建基於過往發表《綠皮書》的成功,此年度刊物引證著我們致力促進創新解決方案和激發關於香港未來發展的建設性討論。透過與享負盛名的教師團隊和國際學者合作,我們期望為不同重要領域提供可行的策略,以振興我們的經濟並確保我們城市有一個繁榮的未來。」
港大經管學院副院長(對外事務)、馮國經馮國綸基金經濟學教授兼香港經濟及商業策略研究所副總監鄧希煒教授表示:「隨著香港應對全球供應鏈不斷變化所呈現的複雜性,本港必須重新定義其戰略角色,不僅擔當連接西方國家的橋樑,亦要成為通往亞洲和其他新興市場的重要門戶。此外,香港穩健的金融體系和全面的專業服務生態圈,令本港具有獨特優勢成為全球供應鏈管理樞紐,以滿足貿易環境多變的需求。」
港大經管學院金融學副教授劉洋教授表示:「香港難以單靠經濟自然復甦擺脫當前財政困境。香港對土地收入的依賴是一把雙刃劍,當房地產市場降溫時,本港將因而面臨龐大的財務風險。展望將來,香港政府應充分利用政府債券計劃,為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籌募資金。此舉不但可以維持長期財政的可持續性,亦能促進資本市場發展和人民幣國際化。」
港大經管學院金融系實務教授Alberto Moel教授表示:「我們的研究發現,初創企業生態圈在中途的『存亡谷』階段最為薄弱,這亦是初創企業最需要支持的階段。透過促進學術界與業界之間的合作,我們可以更有效地將創新意念轉化為可打入市場的產品。同時,鼓勵更多跨院校合作,以及推動業界參與,對於釋放香港初創生態圈的潛力亦至關重要。」
港大經管學院金融學副教授關穎倫教授和太明珠教授撰寫了有關強積金制度文章,並表示:「強積金是香港普及金融發展中的重要一環,然而強積金回報表現一直強差人意。我們的研究結果揭示了導致強積金表現欠佳的三個主要原因,包括資產配置過於保守;即使考慮到資產配置因素,強積金產品質素差;以及費用高昂。隨著積金易平台即將推出,這正好提供一個有利的契機對香港的主要退休儲蓄制度作出重大改進。政府亦可藉此強化金融服務生態圈,吸引更多資本,並將香港定位為區域內的財富管理中心。」
《香港經濟政策綠皮書2025》輯錄的八篇文章,重點分析如下:
香港財政赤字分析
- 近年來,隨著香港的赤字水平創下歷史新高,更在發達經濟體中排名前列,財政赤字已成為香港特區面臨的一項嚴峻新挑戰。研究發現赤字中大部分源自結構性赤字,不能單靠經濟增長的被動方式來緩解,而需要主動調整財政政策。土地收入貢獻了相當比例的財政收入,但其波動也造成高風險,而往往引發收入波動,因而需要實行更審慎的風險管理。展望未來,政府需要在緩解赤字與推行財政政策之間做出平衡,而政府已積極主動調整財政政策。
- 另一方面,香港在多年來累積了充足的財政儲備。近幾年有所下降,但現今儲備水平仍處世界前列,下行風險有限。此外,特區政府應當充分利用政府債券計劃的額度,為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籌募資金,而無損長期財政的可持續性,並且藉此促進資本市場發展和人民幣國際化。
重振香港股票市場:主要挑戰與策略方案
-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長期以來在全球資本市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香港股市近年面臨的挑戰日益嚴峻。市場表現持續低迷,IPO市場亦下行至令人擔憂的地步,以致市場活動顯著下降。市場流動性問題也愈發凸顯,外資流出和本地交易活動減少均有損市場穩定性。外資流出的趨勢不僅表明外部投資者對市場前景的消極預期,還反映出地緣政治和經濟環境對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吸引力帶來了重重挑戰。
- 為應對這些挑戰,政府必須積極尋求振興香港股市、恢復投資者信心的解決方案。研究提出一些潛在解決方案,包括:1) 吸引更多中東和東南亞投資者及龍頭企業;2) 降低滬港通門檻以增強流動性;3) 推出政府引導基金並優化兩地基金互認機制;4) 促進高頻交易;5) 便利科技公司來港上市;6) 降低投資門檻以擴大投資者基礎;7) 加強監管和公司管治以完善投資者保障。
強積金真的「強」嗎?對香港強積金制度的適時回顧
- 過去25年來,強制性公積金(強積金)成功鼓勵家庭參與證券市場,它同時在推動香港的普惠金融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強積金因其年化回報率偏低而一直備受批評。研究結果揭示了導致強積金表現欠佳的三個主要原因:1) 資產配置過於保守;2) 即使考慮到資產配置因素,強積金產品質素差;以及 3) 費用高昂。隨著積金易平台即將推出,不同強積金計劃將可以整合到統一數碼制度中,這正好提供一個有利時機,對香港的主要退休儲蓄制度作出重大改進。
- 強積金採用市場為本框架,而政府在當中扮演促進者和監管者的角色。我們因此向政府提出四項建議。首先,政府可以修訂預設投資策略以進一步降低費率,而積金局亦可以邀請收費較低的新服務供應商進入市場。其次,政府應積極監察資產配置,透過採取規定性措施、推廣理財教育及篩選強積金資訊,協助市場參與者了解強積金複雜的投資產品空間。第三,政府可以開拓強積金的產品空間,引入更多元化的投資選擇。最後,積金局應提高數據透明度,並善用其數據資源進行分析。
剖析香港住房危機:演變與對策 - 自2010年以來,香港已連續14年被評為全球住房最難以負擔市場。研究通過分解人口、樓價和建屋數據,來衡量住房危機的分配效應。從研究記錄可見,大型公共房屋使大量本地家庭免遭私樓住房支出急升影響。然而,隨着私樓住房支出上升,公共房屋錯配問題頻生,私樓租戶的人口顯著增加。面積較小私樓單位的樓價和租金則不成比例地增加,造成這類單位價格飆升,年輕租戶承擔了不成比例的重擔,逐漸缺乏在香港住房階梯向上流動的能力。
- 持續缺乏可負擔住房正阻礙香港吸引境外人才和投資,對本港經濟極為不利。為確保香港的經濟未來,政府必須深化住房和發展改革。香港應將住房政策重新定位為進取式城市發展,同時將重點從著重興建低質量的租住公屋,轉為致力建造高質量的自置居所。此外,當局應改革固有公共住房制度,包括將公屋租金與住戶收入掛鉤,以及由房屋局放寬對出租和轉售公屋的限制。
了解香港初創企業生態圈:框架與未來方向 - 隨著香港正重新思考其創新及科技發展,研究旨在從一個質量的企業層面微觀經濟角度,表述香港初創企業生態圈的發展,並探究生態圈結構與初創企業生命周期的關係。我們發現初創生態圈在中途的「存亡谷」階段最為薄弱,這亦是初創企業最需要支持的階段。由於科技創業在香港至今依然罕為人知,研究亦往往與業界需求脫節,以致難以衍生出產品和市場。此外,本地商學院與早期研發工作之間缺乏互動和融合,現有的加速器和孵化器計劃亦未能提供有利於長期增長的工具。研究同時發現本港的早期階段投資者教育薄弱,並缺乏早期階段和中期階段創業資本。加上本港科技初創企業終端市場規模有限,或不足以支持大型和規模化的收入模式。
- 儘管香港表現出一定優勢,但研究揭示了一個關鍵痛點:在公司成立和概念驗證之後,由於往後資源匱乏,科技概念原型和商業可行性之間出現鴻溝。這一缺陷使初創企業難以吸引傳統創業資本。因此,我們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議,以強化現有的初創生態圈,包括:1) 培養創新文化;2) 建立創新和初創企業的訊息交流中心;3) 促進跨院校合作;4) 彌合產業與初創企業之間的鴻溝;5) 支持市場擴展。
香港成為全球供應鏈管理中心的機遇與策略 - 在歷史上一直是國際上重要貿易樞紐的香港,正面臨着來自亞洲其他貨運港口的發展、跨境電子商貿的興起,以及新冠疫情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所造成的挑戰。越來越多的公司採取「中國+N」策略來擴展生產網絡和降低風險。隨著中國及其周邊國家在亞洲推動工業發展,鄧希煒教授認為香港必須重新定義其戰略策略性定位,專注成為中國與新興經濟體之間的門戶,識別在區域供應鏈中具有比較優勢的環節,並通過把握新全球化趨勢來應對地緣政治緊張局勢。
- 供應鏈各方之間的高效協調至關重要,理想的供應鏈應能靈活應對短期衝擊,適應中期變化,並通過激勵機制使所有合作夥伴的利益保持一致。香港可以利用其金融實力支持新的經濟活動,並作為中國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的樞紐。通過擁抱這些變化,香港可以保持其作為國際商業和供應鏈管理中心的重要地位。
人工智能與香港前景 - 文章探討了與人工智能相關的三大層面 — 香港的競爭力、勞動力市場和安全考量。首先,要保持香港在全球的競爭力,各行各業都不能不擁抱人工智能。面對其他亞太區城市的激烈競爭以及中美科技戰,香港必須制定獨特的策略,在基礎研究和實際應用方面厚積實力。其次,我們觀察到這次的人工智能浪潮或對高技能、高收入工作造成影響。人工智能亦將深遠影響國際和本地的勞動力市場,在複雜的相互作用環境中,取代和創造林林總總的工作。第三,人工智能可能會對社會構成一定的安全問題,例如發生失誤、遭受黑客、病毒和軟件程式錯誤、存在偏見及歧視等。因此,政府責無旁貸,應教育公眾有關人工智能的威力和風險,並制定人工智能使用責任和倫理考量的規例和指引。
- 為了做好準備迎接人工智能時代,香港可以考慮五大政策建議:1) 普及人工智能教育;2) 透過舉辦培訓工作坊及提供資助,扶助機構採納人工智能;3) 支持大學和初創企業進行尖端人工智能研究和開發;4) 利用獎勵措施和補貼,就人工智能招商引資;5) 檢視現有的人工智能規例及指引。
化氣候風險為發展機遇—— 香港經濟前景的政策啟示 - 香港是沿海城市,且地勢低窪,因此易受極端天氣事件的影響;在過去幾十年,已歷經多次氣候災害。其中,強颱風侵襲和海平面上升尤其引人關注。因此,本研究以颱風和海平面如何影響公共租住房屋(公屋)為重點,在不同氣候變化情況下進行情景分析,評估潛在經濟損失。分析顯示,海平面上升引致的資產損失可能更為嚴重,長遠而言尤其如此。另外,在較高碳排放的氣候情景下,三個所選公共屋邨因海平面上升而遭受的資產損失將遠較颱風造成的損失為高。
- 氣候風險若處理得當,可轉化為發展機遇。為香港妥善適應氣候變化,研究提出七大政策建議:1) 整合數據,構建地理編碼數據平台,以全面展開氣候風險分析;2) 活化更新舊建築物和基礎設施,對新建築物選址應考慮海平面上升問題;3) 對脆弱社群給予更多關注;4) 改良氣候災害預測、預警和緊急應變系統;5) 構建氣候巨災保險和再保險市場;6) 支援早期氣候科技企業和氣候適應科技應用;7) 在實現淨零排放過程中不容小覷氣候轉型風險。
-完-
傳媒垂詢,請聯絡:
港大經管學院
傳訊及公共事務助理總監
袁穎欣Janet YUEN
電話:+852 9101 1766 / +852 3917 0658
電郵:[email protected]
傳訊及公共事務經理
陳子恩Tango CHAN
電話:+852 9731 4992 / +852 3910 2301
電郵:[email protected]
關於港大經管學院
港大經管學院成立於2001年,是香港大學其中一個最年輕及最具活力的成員。本學院致力培育頂級商界領袖,鼓勵學術及有關研究;在亞洲導向經濟發展的世界大潮流之下,為香港、中國乃至世界各國的發展提供不可或缺的動力。作為以亞洲為本位的頂尖國際商學院,港大經管學院匯聚全球各地的傑出學者,授予學生國際宏觀與亞洲焦點並濟的全球知識。本學院在本科教育以及收生方面均表現卓越。出色的課程吸納來自香港及世界各地的優秀學生。
港大經管學院提供全面的商學教育。學院的師資水平及研究實力在過去二十年間持續提升,並取得豐碩成果。學院於2024年獲《金融時報》綜合研究排名全球第13位並榮膺亞洲第一;於2021及2022年獲UTD研究排名亞洲第一;全日制MBA課程第10次獲《經濟學人》選為亞洲第一,以及連續5年在QS全球MBA課程排名獲選為全港第一。學院與世界頂尖學府及企業伙伴建立了緊密的策略性合作關係,為學生提供緊貼市場的教學內容、優質教育及實用資源。
為聯繫不同城市和地區的學生和校友,以及促進與全球商界的合作,港大經管學院建立了一個獨特的國際網絡,地域延伸至北京、深圳、越南和以色列特拉維夫,勢將成為世界頂尖、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經濟學及商業教育和科研機構。
港大經管學院獲EQUIS及AACSB國際認證。
請瀏覽:https://www.hkubs.hk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