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及癌症醫學中心臨床腫瘤學系團隊於今年年初發表全球首創的肝癌「先縮後除」綜合治療方案,為多位原本不適合接受手術的中晚期肝癌病人提供可以根治的機會。其中一位四期肝癌病人接受「先縮後除」治療後轉化為一期,並成功完成活肝移植,成為世界首例;團隊亦將此綜合治療方案應用在年長病人身上,成功切除腫瘤。活肝移植個案已於今年在亞洲移植學會的學術會議上發表,隨後刊登在世界知名的期刊《肝癌》(按此瀏覽期刊文章)。
背景
肝癌在本港常見癌症中排行第五1,每年新症超過1,700宗,而接受手術或肝臟移植是現時唯一根治方法。然而,肝癌病人當中只有三成病人適合進行手術,七成病人無法進行手術作根治性切除,病情只會每況愈下,五年內整體存活率亦僅有三成。因此,當今研究主要聚焦如何擴大手術模式或移植以根治這致命疾病。
治療案例
由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臨床教授陳智仁教授及癌症醫學中心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蔣子樑醫生帶領的港大肝癌研究團隊,早前率先開創「先縮後除」的治療方案,提出結合立體定向放射治療與免疫治療,來誘導中晚期肝癌縮小。是次為全球首次通過這種綜合治療,成功把晚期(第四期)肝癌「縮小」成早期(第一期),隨後進行活肝移植「除去」腫瘤。與此同時,陳教授及其團隊亦為一位患有兩個腫瘤的85歲長者(迄今最年長的病人)採用同樣的治療策略,成功切除腫瘤。
第一位病人是65歲黃先生,乙型肝炎帶菌者,2022年11月因腹脹痛求醫。電腦掃瞄顯示一個直徑長達18.2厘米的腫瘤完全佔據整個左肝,且入侵了主門靜脈(肝癌第四期)。黃先生癌指數(甲胎蛋白)更達每毫升10萬納克以上,當時保守估計只有半年壽命。黃先生病情並不樂觀,對於此晚期病況,肝癌研究團隊為黃先生進行「先縮後除」這嶄新療法。半年後掃描顯示腫瘤由原來的18.2厘米逐漸縮小至9厘米,癌指數更下跌至每毫升80納克。為了徹底根治,肝移植是唯一可行方案,而黃先生的兒子亦願意捐岀肝臟。活肝移植手術由兩隊外科醫生共同負責,於今年8月21日進行,歷時12小時。手術順利,黃先生亦於術後第15天出院。黃先生術後的肝功能正常,甲胎蛋白也在移植後三個月內一直維持在每毫升2納克的水平。最後的檢查報告顯示整個肝臟仍然可見的腫瘤只有1.5厘米(第一期),其餘部分均沒有發現癌細胞。移植手術至今已將近四個月,黃先生身體狀況良好,亦未見復發。團隊相信這是全球首個通報的病例。
另一位透過「先縮後除」醫治肝癌的是85歲的葛先生,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和肺結核,發現肝臟有兩個腫瘤,一個在右肝(直徑6.5厘米),另一個在左肝(直徑3.1厘米),並壓迫左肝靜脈。考慮到葛先生的年紀,手術風險很高。採用「先縮後除」綜合治療後,葛先生的腫瘤的活躍範圍分別縮小至2.3厘米及1.8厘米。陳教授及其外科團隊隨後為葛先生進行手術切除兩個腫瘤。葛先生術後復原進展良好,手術後四天已能岀院回家。
研究意義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臨床教授陳智仁教授表示:「團隊很榮幸能為肝癌治療帶來新的希望和可能性,成功為病人經此綜合治療將四期肝癌轉化成一期、再進行活肝移植的個案,成為世界首例,患者康復情況令人鼓舞。」
團隊提出嶄新「先縮後除」治療方案對於肝癌患者和醫學界具有深遠的研究意義和臨床價值。「港大開創的『先縮後除』策略為肝癌治療帶來突破。」陳教授續解釋:「此治療方案有效延長病人壽命,特別是需要將腫瘤期數降期及縮小以進行肝臟移植的病人。再者,『先縮後除』的特點是侵入性低、安全和接受程度高,切合不適合高風險和複雜手術的年長病人的需要,為長者帶來治療契機。」
此治療方案提供了確切的治療時間表,大部分病人在半年內都得到明顯的治療效果,讓病人和家屬有明確的治療計劃和預算。團隊展望這一嶄新技術為全球帶來全新的治療方向,啟發更多的研究、創新、交流和協作,讓更多肝癌患者受惠。
研究團隊
本研究由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臨床教授陳智仁教授及癌症醫學中心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蔣子樑醫生領導。
傳媒查詢
請聯絡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電郵︰[email protected])。
1 https://www3.ha.org.hk/cancereg/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