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胎是其中一項為婦女帶來心理影響的生育健康問題。為了更好地了解心理健康素養就求助行為所扮演的角色,我們於2023年7月至9月在香港展開了一項網上調查,針對婦女生育健康議題的心理健康素養和求助行為進行研究。
網上調查透過社區網絡和社交媒體平台進行招募,獲356名受訪者參加。約四分之一(26%)的受訪者經歷過流產,其他生育健康問題包括不孕(64%)、多囊卵巢綜合症(39%)和子宮纖維瘤(19%);45%的受訪者經歷過兩項或更多的生育健康問題(數量 = 162)。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32.6歲(標準差= 7.15)。大多數受訪者已婚或與伴侶同居(數量 = 265,74%),並獲得大學以上學歷(數量 = 210,59%)。88%的受訪者就業(數量=313),其中50%的人報告每月個人收入超過 $40,000港元。
生育健康問題引發情緒困擾,超過一半未尋求幫助
- 近一半(44%)的有生育健康問題的婦女(數量 = 155)經歷情緒困擾,約36%的人受到兩種或以上的心理健康困擾,如焦慮和抑鬱。
- 超過一半(52%)的人(數量 = 80)未就其情緒困擾尋求幫助。
- 流產經歷和受不孕問題影響明顯預測一個人經歷的情緒困擾程度。
- 在具有流產經歷的受訪者中,多次流產的人比僅經歷一次流產的人更容易出現情緒困擾。
提升心理健康素養有助於尋求幫助
- 有流產經歷的受訪者在面對情緒挑戰時更有可能尋求幫助,而在具有不孕或其他生育健康問題的受訪者則未有顯著差異。
- 具有更多心理健康知識、對心理健康有更高的辨別能力和對社區資源具更多認識的受訪者更有可能尋求幫助。
大多數婦女向朋友尋求幫助,而專業人士提供最有效的支持
- 在尋求他人幫助的婦女當中,極高比例的婦女求助於朋友(96%),其次是伴侶(89%)、父母和助人專業 (83%):
- 受訪者認為專業人士的支持最有效(78%),其次是伴侶的支持(70%)和朋友的支持(70%)。
推廣同理心和關懷的社區,支持經歷失胎的父母
「我們都是父母 - 失胎關注週」
為了經歷懷失胎父母推動一個具同理心的社區,我們發起了一個公眾教育活動,名為「我們都是父母-失胎關注週」。此活動旨在通過承認他們所失去的摯愛孩子,並確認他們作為父母的身份,來促進一個同理心和關懷的社區(詳情請參閱附件二)。
給公眾的訊息
- 生育健康狀況會對婦女產生情緒困擾,對於那些經歷了流產和不孕症的人來說,他們承受更多的情緒困擾。
- 心理健康素養能預測他們的求助行為,對於那些對心理健康狀況有更好的知識和覺察,以及對社區資源有良好理解的人,他們更有可能尋求支持。
- 朋友、配偶和專業人士均是經歷失胎母親的重要支持來源,在賽馬會「小足.福」失胎支援計劃的網站,提供實用和教育的資訊,支持那些經歷失胎的父母。詳細資訊請訪問:https://www.jcperinatal-bc.hk/tc(詳情請參閱附件一)
- 我們需要大家的支持,為那些經歷失胎的父母建立一個充滿同理心及關懷的社區。我們希望您能加入「我們都是父母-失胎關注週」宣傳活動,了解哀傷為父母所帶來的挑戰和需求,並透過訊息、說話或行動提供所需的支持。
更多有關活動的資料,請瀏覽附件。
新聞發佈會中研究結果投影片,請按此。
賽馬會「小足.福」失胎支援計劃網頁:https://www.jcperinatal-bc.hk/tc
傳媒查詢,請聯絡:
香港大學傳訊及公共事務處
尹慧筠 電話:2859 2600 | 電郵:[email protected]
吳婷 電話:3910 3612| 電郵: [email protected]
蔡建豪 電話:2859 2607|電郵: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