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年來,生蠔一直是香港的重要產業。它不單是一種既美味而又營養豐富的食物,還有過濾海水的功能,而蠔礁更為不少本土物種提供棲息地。然而,近年流浮山及后海灣的周邊水域受到由氣候變化引起的溫度和鹽度季節性變化、海岸改造,以及環境污染和新型病原體的嚴重打擊,導致生蠔在夏季和冬季大規模地死亡,其死亡率更高達80%;這不但導致生蠔種群數量銳減,同時也影響了數以千計養殖者的生計。因此,為了提高本港生蠔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性,業界對一些無論是環境耐受性或免疫力均較高的生蠔品種有迫切需求。
有鑑於此,香港大學(港大)生物科學學院和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的海洋科學家聯同本地生蠔業界,成立了香港蠔孵化場及創新科技研究所,旨在與生蠔養殖者和業內人士開發創新的孵化技術,以提供優質蠔苗及提高沿海水產養殖的可持續性,並恢復華南和本港的優質生態資源。該孵化場將於2022年7月開始營運。
2022年5月27日,一眾來自內地的水產養殖專家應邀出席在港大舉行的香港蠔孵化場啓動會議,與本港生蠔養殖者、政府機構、研究人員和其他業界人士等討論如何透過中港合作將擬建的香港生蠔孵化場發展成達國際水平的可持續生蠔養殖場。
該項目獲得漁農自然護理署漁業持續發展基金的528萬港元的資助,同時李錦記有限公司亦慷慨捐出300萬港元作研究資金。港大將在校內設立一個具研究規模的生蠔孵化場,並採用新式孵化技術提高蠔苗的產量。蠔苗長成後,將移至位於鶴咀海岸保護區的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進行數週的監測,直至蠔苗生長穩定後,才將之供應給養殖者。
香港生蠔孵化場的設備
- 孵化場設有一個藻類養殖區(Algal Culture Area),為生蠔幼蟲和幼苗提供充足的食物。
- 幼蟲養殖區(Larval Culture Area)場內設有容量達2000升的海水循環系統,亦設有幼蟲着牀和養殖設施。
- 化學實驗室區域(Chemical Lab)用於研究蠔肉的品質和食品安全指數。
該項目將生產三種本地生蠔品種的蠔苗: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香港牡蠣)、Crassostrea ariakensis(近江牡蠣)和 Crassostrea angulata(葡萄牙牡蠣),預計每年可生產約 10,000 串蠔苗,而每串大約附有200隻優質蠔苗。孵化場將於2022年夏季試業,並預計於2023年夏季進行全面生產;此技術有望在2024年供生蠔養殖者採用。
這些創新工具將幫助華南和香港地區的生蠔養殖業轉型為現代化生產模式。
漁農自然護理署高級漁業主任(水產養殖)周永權指出:「生蠔孵化場可展現本地蠔苗生產在技術上和經濟上的可行性,亦可令具抗病能力的生蠔生長更快,並改善本地生蠔養殖者的生計。」
李錦記有限公司的代表、生蠔養殖場(中國)總經理鍾兆昌表示,李錦記將繼續把握每一個回饋社會的機會,同時促進本港蠔業發展:「很榮幸有機會與港大的海洋科學研究團隊合作,我們深信這將引領本地生蠔產業走向成功的未來。」
港大理學院院長(暫任)、黃乾亨黃乾利基金教授(化學與能源)任詠華對是次合作表示欣喜:「這個由本地生蠔養殖者、政府、業界、非政府組織和學生企業家等共同建立的一個強大的知識交流網絡,能促進生蠔養殖的討論及制定應對難題的方法,是一次難能可貴的合作機會。」
港蠔孵化場及創新科技研究所發起人、港大生物科學學院和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華俊博士表示,孵化場不僅是為了生產蠔苗而設,也是一個研究、教育和知識交流的平台:「我們希望這個生蠔孵化場能夠促進跨學科研究,能使零碳排放的生蠔養殖業更加現代化,我們亦會與世界各領導者作緊密聯繫,運用大數據和機器學習工具培育出高品質的的蠔苗。」
相⽚下載: https://www.scifac.hku.hk/press
傳媒如有查詢,請聯絡港大理學院外務主任杜之樺(電話:3917 4948 ; 電郵:[email protected])/ 理學院助理傳訊總監陳詩迪(電話:3917 5286電郵: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