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生態學及生物多樣性研究部David Baker博士率領的鑑識保育實驗室,早前針對本港超市和零售店出售的鰻魚產品作出調查研究,發現近半的產品是屬於瀕臨滅絕物種的歐洲鰻魚。研究報告剛在科學期刊《Science Advances》發表。
研究指出,在本港超巿、食材店和便利店出售的近半的鰻魚產品(包括鰻魚柳和壽司零食等),屬於歐洲鰻魚類(Anguilla anguilla),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CUN)紅色名錄上列舉的瀕危物種,其副產品貿易受《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的法規管制,即出、入口均須相關部門許可。
鰻魚在東亞(尤其是日本)是非常受歡迎的食品,以前漁民多會捕取東亞群落的日本鰻魚(Anguilla japonica)。可是,內地需求急增引致過度捕撈,加上海洋溫度上升、寄生蟲和水壩工程等各種威脅,令鰻魚數量大幅下降。這除了影響歐洲和日本的物種外,其在美國和印度-太平洋的表親物種亦不能倖免。
為了滿足東亞地區對鰻魚的需求,不法分子在歐洲捕取洄游的幼鰻(亦稱為玻璃鰻),走私到亞洲養殖至成熟出售。迄今為止,人工繁殖鰻魚在經濟上還不可行,於是野生玻璃鰻不斷被捕捉以供應給鰻魚養殖場作為魚苗養殖。
實驗室的合作伙伴、一直宣揚「可持續鰻魚」理念的Sustainable Eel Group研究人員Florian Stein表示,從歐洲非法出口玻璃鰻到亞洲,可說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動物罪行之一,他表示:「引用歐洲刑警組織2018年的數據,鰻魚每年的走私數量超過3億條。我們下一步將調查全球消費市場,以確認這些鰻魚的最終運送地方。此外,香港的數字亦反映出亞洲正養殖大量歐洲鰻魚,情況令人擔憂。因此,各國有必要就本地巿場的歐洲鰻魚非法交易活動展開調查。」
玻璃鰻的國際販賣利潤可觀,僅一公斤的玻璃鰻已可長成多達3,500條成年鰻魚,其黑市售價可逾5萬港元。國際犯罪集團瞄準這門高利潤生意,以行李箱將玻璃鰻從歐洲走私到亞洲。不同品種的玻璃鰻在外觀上並無明顯差異,由於歐洲鰻魚的兩個常見表親(日本和美國鰻魚)並未被列於《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之中,交易無需許可證,因此瀕臨絕種的歐洲鰻魚容易被蒙混在其他合法品種的鰻魚中販賣和交易。
早前已有報導指出鰻魚的歐亞走私活動,但其最終目的地至今日仍是一個謎。今次的研究源自一個有關問題海鮮標籤的本科生報告。港大四年級生物科學本科生Haze Chung在整理報告時,注意到超市產品中存在的歐洲鰻魚數量驚人,於是展開了對歐洲鰻魚的調查。對於調查結果,她說:「這研究可說是我本科生涯中最令人興奮的事!以前總覺得科研是研究生和教授的專利,但原來本科學生也同樣可以進行這樣有意義的研究,揭發瀕危物種的非法交易。這令我更有決心將來繼續從事環境保育的工作。」
今次的研究涵蓋了香港大部分地區的大型超市和便利店。令人驚訝的是,所調查的鰻魚產品中幾乎有一半被驗出為歐洲鰻魚。研究結果反映,歐洲鰻魚的大規模走私網絡與本地食物供應鏈緊密交織,而消費者對於市面大量供應這些瀕臨滅絕物種,卻毫不知情。
論文詳細内容: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10/eaayS0317
相片下載及說明:www.scifac.hku.hk/press
傳媒查詢,請聯絡港大生物科學學院副教授David Baker博士(電郵: [email protected]) 或理學院助理傳訊總監陳詩迪(電話:3917 5286; 電郵: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