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癌症康復者及本地大學生
<生命教育培訓及晚期病患者服務計劃>
成效報告及計劃發展
2012年11月01日
本項目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基金贊助,以推動院校、醫護及社企合作服務為目標之計劃。
於2012年暑假期間,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臨床腫瘤科及香港社會企業計劃有限公司合作為本地大學生義工及癌症康復者提供生命教育培訓課程,並在課程完結後安排他們為晚期癌症患者進行探訪及陪伴服務。計劃統籌單位於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舉辦記者招待會,介紹有關計劃之內容及成效。兩位學生義工分別分享他們在課程及服務中的體驗,而受惠之晚期癌症患者家屬亦以錄像方式分享他們在過程中的感受。
課程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以生命教育為主題,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及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教學顧問田芳女士及王蓓恩小姐分別為本地大學生義工及康復者提供四節共十二小時之生命教育課程。課程內容包括教導參加者有關死亡的階段模式、晚期病患者的需要及溝通技巧等,同時亦教導參加者珍惜生命,學習以正面的態度面對生命的每一天,過著感恩人生。
課程的第二部份以服務為主,在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臨床腫瘤科的醫務社工安排下,康復者探訪其他癌症病患者,嘗試將於生命教育課中學到的知識及溝通技巧應用到實際環境之中,並以「過來人」身份為病者提供資訊及精神上的支持。而學生義工的服務工作主要是到晚期病患者家中進行探訪,並透過探訪期間與病者傾談的內容,為病者製作一本獨一無二的「生命故事集」。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助理教授、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總監何天虹博士指,學生義工在課程完結後在利他行為、社會責任感、幫助他人的能力感以及整體自我感覺等各方面都有提昇。除量化評估外,主辦單位分別為學生義工在課程前後進行兩次焦點訪談,訪談結果顯示,學生義工在課程和服務後學懂了珍惜現在、及時行動的重要性。他們更懂得有效地分配時間,亦更願意多花時間陪伴家人。自我反省之餘,他們亦察覺到大學課程之不足,他們建議大學應把生命教育列為正規課程,讓學生有機會反思人生、及早為人生目標排序。此外,透過探訪服務,他們注意到現今社會對於晚期癌症患者及其家人的照顧不足,認為政府有需要在這方面投放更多的資源以改善寧養服務的質素。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臨床腫瘤科部門主管楊美雲醫生則表示,希望透過是此計劃,讓更多人認識及支持寧養服務,使晚期病患者的身、心、社、靈都能得到適切的照顧。她亦表示,培訓癌症康復者以「過來人」的身份幫助病友,有助康復者提高個人的心理質素,亦同時讓更多癌症患者得到支援,達到「助人自助」的效果。
香港社會企業計劃有限公司創會主席嚴俊民先生稱,此計劃以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臨床腫瘤科作為試點,為全港首個院校、醫護及社企合作項目。他希望將此計劃推廣至全港各區的醫院,並吸引更多學生義工及康復者參與,讓更多晚期癌症患者受惠。他同時表示,日後可以善終社企的盈餘贊助類似計劃,社企能將收益回饋社會之餘,亦可以減輕政府的福利開支。
何天虹博士希望是次培訓及服務能成為試點,於日後能有更多機會發展以「院校-醫院-社企」為服務設計之合作方式,推動大學生生命教育之餘更能緊貼地回應社會有關方面的迫切需要。同時何博士亦感謝香港大學知識交流基金全力支持及贊助此計劃,以及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臨床腫瘤科及香港社會企業計劃有限公司協辦及支持。
傳媒查詢歡迎聯絡:
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高級執行助理蔡佩筠小姐 (電話:2831 5163 / 電郵:[email protected] )
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研究統籌成卓茵小姐 (電話:2831 5216 /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