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助災難倖存者重建希望與意義
2008年11月18日
四川大地震發生已半載,災後的社區重建面對甚麼挑戰? 如何可以幫助倖存者和災民重建生活希望與意義? 香港大學將於本周四舉行研討會,集本地和海外的社會科學及醫學專家,共同就構建社區力量作探討和分享。
會後隨即舉行三個工作坊(分別以英語、粵語及普通話進行),其中四位曾在四川災區板房區當義工的內地和香港的社會工作者,將與與會者分享服務哀傷家庭、青少年和老人的實際經驗。
現誠邀傳媒出席,詳情如下
2008年11月20日(星期四)
(一) 研討會 - 上午9:00 -下午2:30
地點: 薄扶林沙宣道21號香港大學醫學院蒙民偉樓鍾江海會議中心演講廳一號
語言: 英語
-
Professor Joshua Miller (美國Smith College社會福利政策及服務教授)
-- 透過構建集體力量培育災後的復原力 (Fostering Resiliency through Collective Capacity Building in response to Natural Disaster) -
陳麗雲教授 (香港大學思源基金健康及社會工作學教授)
-- 構建社區力量 - 於四川重建具尊嚴生活的長期方案 (Community Capacity Building: A Long Term Solution for Reconstruction of Dignified Living in Sichuan) -
潘德鄰醫生 (骨科專科醫生)
-- 以社區為本的傷殘災民康復方案 (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 -- Empowerment of Disabled Victims of Disaster) -
沈文偉博士 (香港理工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
-- 建立具創意兼具華人特色的回應四川大地震方式 (Constructing a Chinese Yet Creative Response to the Sichuan Earthquake Trauma) -
劉繼明博士 (醫生 /婚姻及家庭治療博士)
-- 災後寫作治療 - 二十一世紀災後治療的新範式 (Post-traumatic Writing Therapy - A New Paradigm of Trauma Therapy for the 21st Century)
(二) 工作坊 - 下午2:30 - 5:00
地點: 薄扶林沙宣道21號香港大學醫學院蒙民偉樓
(1) 服務經歷災難的脆弱社群 - 兒童、老人及為他人提供照顧者 (英語)
- Professor Joshua Miller主持
(2) 發展以個人為本面對災難死亡的能力 (粵語)
- 陳智豪博士及田芳女士(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教學顧問)主持
(3) 社工在臨時居住環境下服務哀傷家庭、青少年和老人的實際經驗 (普通話)
四位曾在四川災區板房區當義工的社會工作者,將分享他們的體驗,他們為:-
- 復旦大學教學顧問沙衛女士及趙環先生
- 香港大學劉念先生(博士生) 及張珂娃女士(社會工作碩士生)
傳媒查詢,請聯絡:-
- 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蔡佩筠女士 (電話: 2589 0512 /電郵: [email protected]) 或
- 香港大學外務處黃惠芬女士 (電話:2859 2600 /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