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港大研究揭示中、英文閱讀障礙兒童腦部發育差異,為探索閱讀障礙成因提供啟示
2008年04月09日
香港大學(港大)「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新近的研究首次發現,閱讀障礙患者的大腦結構出現異常,而使用不同語言者的大腦病變部位,受語言特點影響。 研究對中、英文閱讀障礙兒童做比較,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大腦出現結構性病變與功能異常的部位均存在差異。由這一發現可推斷,不同類別語言的閱讀障礙症,是由神經系統內不同部位的畸形發育和活動紊亂所導致的。這一重要發現,提供了腦科學的依據,大大有助為在不同文化下成長的閱讀障礙兒童,度身設計不同的治療方法。
有關研究的論文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四月八日刊載。該期刊乃跨學科的國際權威學術刊物之一。論文題為 "A structural-functional basis for dyslexia in the cortex of Chinese readers"(中文閱讀障礙患者大腦皮層的結構與功能基礎),由港大語言學系助理教授蕭慧婷博士及其同事合著,蕭博士亦為「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主要研究員。
香港兒童約有7% 至 9%患有發展性閱讀障礙,而全球比例則高達17%。有此障礙者難以掌握閱讀技巧,因而嚴重影響他們的學習能力。
先前的腦成像研究顯示,使用以字母為基礎的拼音語言(如英語)的閱讀障礙患者,左腦後部顳頂區和顳枕區的灰質體積比正常人小,而該兩個腦區閱讀時的活動也較正常人微弱。
蕭博士指出,為探索這些腦部病變是否具有文化差異,她所指導的研究隊伍一直就患有閱讀障礙的華人兒童進行研究。她解釋謂:學習以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如英語)主要依賴字母與聲音的關連;但以非字母為基礎的語言,如以方塊字為基本書寫單位的中文,每個字的發音無規律可循而需死記硬背。
這一研究應用了兩種腦成像技術。
首先,研究人員對16名閱讀障礙的兒童及16名正常兒童大腦結構進行高分辨率的磁力共震掃描,之後以像素形態分析方法(voxel-based morphometry),分析這些高解像的3D影像,從而測量他們腦部的灰質數量。這些研究對象乃北京的小學生,平均年齡為十一歲,全以普通話為母語,而且全為右利手。
對比結果顯示,患有閱讀障礙兒童的左腦前部的額中回區(left middle frontal gyrus)的灰質體積,顯著小於正常學童。這一腦區的功能是協調認知資源和負責工作記憶,早前研究亦已證明這一腦區與中文的讀寫能力有很大關連。有趣的是,這些中文閱讀障礙兒童的左腦後部灰質體積則沒有減少跡象,與英文閱讀障礙患者的大腦灰質異常的情況有重要區別。
此外,研究人員為兩組學童之中各12人進行功能性大腦磁力共震掃描。研究人員向每名學童同時呈現兩個漢字,要求他們判斷兩字的發音是否相同,並同時觀察完成這一任務時的大腦活動。結果顯示,正常學童的左腦額中回區的活動,較閱讀障礙患者強烈得多。與此同時,閱讀障礙兒童的左腦後部反應不大;在使用英語者中,左腦後部與閱讀活動有很大關連。
閱讀中文與閱讀西方書面語言的閱讀障礙患者,在腦部不同部分出現結構性病變和異常的功能活動,顯示在這兩大文化體系中,閱讀障礙可能屬於兩種不同的腦部發育失調。
港大語言學教授譚力海表示:「導致閱讀障礙患者大腦結構異常的原因至今仍是未解之謎。早前的基因研究指出,腦部的畸形發展可能與數個基因的變異有關,而發展性閱讀障礙亦具基因基礎。我們這項腦成像研究的發現,相信會為閱讀障礙的基因研究,提供很多有用的啟示。」譚教授亦為「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主要研究員。
蕭博士乃是項研究的主要作者,她指出:研究結果對發展有效的測試方法,去盡早診斷華人兒童是否具閱讀障礙,以及為他們度身設計更佳的治療方法,具指導作用。
蕭博士解釋謂:左腦額中回區主管工作記憶,並與負責動作的大腦運動皮層位置相近;而左腦後部則關乎字母與聲音的轉換,並與負責聲音的大腦聽覺皮層位置相近。她說:「我們的研究顯示,對患有閱讀障礙的華人兒童而言,側重於工作記憶和感覺運動機能的訓練,可能是更有效的矯正治療方法。而現時普遍應用於英文閱讀障礙兒童的治療策略,已經集中在字母與聲音的轉換、和提升聲音辨識方面。」
論文名稱:-
"A structural-functional basis for dyslexia in the cortex of Chinese readers," by Wai Ting Siok, Zhendong Niu, Zhen Jin, Charles A. Perfetti, and Li Hai Tan.
[網上版本可參閱:- http://www.pnas.org/current.shtml#NEUROSCIENCE]
香港大學「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港大「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是一個由語言學、解剖學、心理學、精神醫學和診斷放射學所組成的跨學科的研究中心。實驗室位於港大文學院,其研究旨在改善人類健康,了解學習和認知的神經機理,從而提高人的溝通和教育素質。
實驗室於2005年夏季獲國家科學技術部批准成立。
實驗室的研究項目由國家科學技術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即"973"計劃)、香港大學,以及中國科學院聯合資助。
- 傳媒查詢:
- 港大語言學系助理教授蕭慧婷博士(電話:2859 2375 / 電郵:[email protected]);
- 港大語言學系譚力海教授 (電話:2859 1109 / 電郵:[email protected]);
- 港大外務處經理(傳媒)黃惠芬 (電話: 2859 2600 / 電郵:[email protected])
譚力海教授 (港大語言學系教授)(左)及蕭慧婷博士(港大語言學系助理教授)
蕭慧婷博士(港大語言學系助理教授)闡述有關閱讀障礙的最新研究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