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港大最新的華人兒童閱讀能力研究結果為治療閱讀障礙提供新的方案 (新聞稿)
2005年06月07日
香港大學(港大)的研究人員於研究兒童閱讀障礙工作取得突破,他們首次發現兒童閱讀中文的能力與漢字書寫技能有直接的關連。這項新發現對傳統理論提出挑戰,因為一直以來,主流意見均認為閱讀能力是建基於兒童聽的能力,所以對語音的敏感度直接影響兒童閱讀能力的發展。
港大語言學系助理研究教授蕭慧婷博士與同事們的研究報告「Reading depends on writing, in Chinese」,已於2005年6月6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中發表。該刊物是誇學科的世界權威學術刊物之一。
語言的發展涉及四項相關的基礎能力:聽、講、讀、寫。在過去的四十年來,大量有關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的研究顯示,兒童學習閱讀與他們的聽力,尤其是對於語言音節的敏感度有很大的關係。近年,學術界與教育界已建立了一種假設,就是讀與聽之間的密切關係通用於世界不同種類的語言文字,而訓練聲音的辨認則成為治療閱讀障礙的普遍策略。
蕭博士與研究隊伍做了一系列有關閱讀、抄寫、畫圖、以及聲音辨認的測試,對象是131名年齡屆乎7至10歲的北京學童。在抄寫方面,這些小童要抄寫一些中文單字;畫圖方面亦採取相似的方法,要求他們按一些簡單的物件圖象照樣繪畫出來。結果發現在學習中文時,寫字技巧對閱讀能力有極大的幫助,畫圖與閱讀中文亦很有關連,而辨認聲音的技巧對閱讀能力的發展幫助不大。
研究指出,寫字在兩方面有助閱讀:寫字促進對漢字字形結構的分析;重複練寫的手部活動,會使兒童建立對漢字的動作記憶。蕭博士指出:「通過測試兒童抄寫和畫圖時的視覺運動技巧,可以準確預測他們的閱讀能力。」
這些研究結果顯示,學習閱讀不同語文時存在兩種不同的途徑:通過手寫學習中文,通過耳聽學習英文。這個發現為設計有效的測試方法,去診斷華人兒童是否在閱讀方面存在障礙,提供了指導原則。
港大語言學系副教授譚力海博士是該項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他表示:「研究結果表明,書寫和繪畫是幫助兒童學習中文和治療中文閱讀障礙的最有效策略。」
去年九月,該研究小組發現腦部不同的部位,分別與中文和英文的閱讀障礙有關。這項新研究的重要發現,顯示治療閱讀障礙的方法要因應不同文化而有所不同。
中文有很多同音字,而文字主要是基於意思,與語音沒有直接關係。中文的這種獨特性令港大研究人員對語音決定閱讀發展的傳統理論提出質疑。
蕭博士說:「雖然華人兒童在學習閱讀之前已具備說和聽的能力,但純粹靠辨認語音,不足以發展閱讀技能。」
該研究的另一發現是兒童的繪圖表現,可以預測他們的閱讀能力。這一結果證明了“字畫同源”的語言理論。有三千四百年歷史的甲骨文上的圖像,被認為是中國最早期的文字,可見圖和文有著密切的關連。
在全球愈趨一體化之際,中文在很多西方國家的大學已成為重要的科目。港大心理學教授兼是次研究報告的作者之一的史秉士教授指出:「這項研究說明,套用學習母語的方法去學習外語並不可行。」
參與研究工作的包括來自美國Georgetown University醫學中心和匹茲堡大學的科研人員。該研究項目由政府的研究資助局撥款;另外,港大與美國衛生部屬下的國立兒童健康及人類發展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 of the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也有提供資助。
****************
Article Title: "Reading depends on writing, in Chinese" by Li Hai Tan, John A. Spinks, Guinevere F. Eden, Charles A. Perfetti, and Wai Ting Siok
查詢:港大語言學系蕭慧婷博士(電話:2241-5890,傳真:2549-6253,電郵:[email protected])或譚力海博士(電話:2241-5310,傳真:2549-6253,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