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團隊最近進行的一項開創性研究發現,中風患者醫療紀錄錯誤標示對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敏感,會妨礙他們使用最有效的第一線藥物,影響治療效果。研究亦顯示,經重新評估後,多達八成中風康復者的非類固醇消炎藥藥物敏感標籤皆為誤標,反映錯誤的藥物敏感標籤對中風患者治療有嚴重負面影響,因此亟需重新評估及妥善管理藥物敏感標籤。相關研究結果已在國際醫學期刊《Stroke》發表 (按此瀏覽期刊文章)。
背景
中風為全球第二常見的死亡原因,亦是全球第三位導致身體殘障的成因。中風後的藥物治療對預防中風復發及其他心血管併發症極為重要,而其中一種非類固醇消炎藥阿士匹靈能有效治療和預防各類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及早服用阿士匹靈可降低中風復發的風險達六成。然而,港大醫學院早前的研究顯示,本港約有6%至7%人口的醫療紀錄中有藥物敏感標籤,其中五分之一與非類固醇消炎藥有關。由於患者醫療紀錄標示其對非類固醇消炎藥敏感,他們一般不會獲處方阿士匹靈,以致影響中風及心血管併發症的治療效果。
研究結果和意義
在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李曦醫生的指導下,醫學院內外全科醫學士課程本科生崔卓媛於第三年增潤學年期間,開展了首項探討中風與藥物敏感標籤的研究。研究針對本港1,003名缺血性中風患者的數據,探討非類固醇消炎藥藥物敏感標籤與心血管治療效果欠佳的關聯性。增潤學年是港大醫學院醫科生於三年級時必須參與的學分單元,讓學生根據興趣和志向,自行策劃學習活動,包括服務/人道救援工作、研究實習和增插課程,提升其整體學習體驗。
該研究夥同香港大學免疫及過敏科團隊與中風研究組合作進行,分析2008年至2014年間香港的電子醫療紀錄,並比較本港市民(7,337,778人)與中風患者(1,003人)之間最常見的藥物敏感標籤比率。研究結果顯示,中風患者中出現非類固醇消炎藥藥物敏感標籤的比率明顯較高,而這些被標示為對非類固醇消炎藥敏感的患者,在中風後較少獲處方阿士匹靈,與沒有藥物敏感標籤的患者相比,他們分別面對7.44倍的死亡風險及6.1倍發生重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令人驚訝的是,標有非類固醇消炎藥藥物敏感標籤的中風康復者接受藥物過敏測試後,有多達八成的標籤證實為錯誤標示。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副教授兼中風研究組主任劉巨基醫生強調,中風患者因無法服用阿士匹靈而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他表示:「我們建議對未經驗證藥物敏感的患者重新進行評估,以確定他們是否可以再次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
崔卓媛同學表示:「許多中風患者在評估後得知自己多年來的藥物敏感標籤為錯誤時,均感到非常驚訝。若能及早發現藥物敏感標籤有誤,這些患者便能在中風初期以阿士匹靈治療。作為一名醫科學生,看到團隊的研究結果能幫助患者日後的治療,我認為這項研究極具意義。」
來自同一學系的臨床助理教授李曦醫生指出:「研究顯示,本港大部分藥物敏感標籤並不準確,但大多數患者從未接受正式的藥物過敏評估。這些錯誤的藥物敏感標籤往往導致患者改用較低效的藥物,對他們健康構成重大風險,甚至死亡。」
李醫生強調,香港急需擴展藥物過敏測試服務。他提倡採取創新策略,例如授權社區藥劑師與港大醫學院合作,主導藥物過敏評估。他相信這項措施不僅能填補現時醫療系統的不足,更有助提升患者治療效果和整體公眾健康。
有關研究團隊
這項跨學科研究由港大醫學院內外全科醫學士課程四年級學生崔卓媛、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副教授劉巨基醫生及臨床助理教授李曦醫生領導。其他團隊成員包括內外全科醫學士及醫學研究碩士課程學生莫偉鋒、瑪麗醫院姜穎彤醫生及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黃婉鈞博士。
傳媒查詢
請聯絡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