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及中大醫學院聯合研究證實
吸煙及肥胖令患上重症新冠肺炎的風險增加65%至81%
2022年12月14日
下載圖表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聯同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的聯合研究,透過分析大量人類基因組相關的研究數據,證實吸煙、肥胖及社會經濟地位(SEP)1較低等因素可能會增加感染輕微至嚴重程度的2019冠狀病毒病(新冠肺炎)。本研究亦證實了其他被認為與新冠肺炎風險有關的因素(例如血糖、二型糖尿病及維他命D),可能與新冠肺炎無關。研究人員更發現,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主要接收器「血管收縮素轉換酶2」(ACE2)可調節部分肥胖及SEP帶來的不良影響,解釋了肥胖及較低SEP的人士會增加患上新冠肺炎風險的原因。有關研究文章已於同行評審病毒學期刊《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發表 (按此瀏覽期刊文章)。
背景
過往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多種因素(例如二型糖尿病2)都與增加患上新冠肺炎的風險有關;同時亦有研究發現,吸煙與患上新冠肺炎後的嚴重程度呈反向關聯3。可是由於觀察性研究本身有限制,這些關聯不能被視為帶因果關係。研究人員需要利用更好的實驗方法去了解新冠肺炎風險的決定性因素,以制訂有效的紓緩措施,減低市民患上新冠肺炎的風險。
因此,研究團隊利用孟德爾隨機化方法(Mendelian Randomisation)全面研究多項風險因素(例如維他命D、血糖、血壓、吸煙、肥胖及SEP),探討它們在不同嚴重程度的新冠肺炎中擔當的角色。此方法利用基因數據分析,可避免一些傳統觀察性流行病學研究連帶衍生的限制。同時,研究團隊亦探討ACE2會否調節這些風險因素帶來的不良影響。
研究方法及結果
透過孟德爾隨機化方法,研究人員利用上述各種風險因素相關的基因數據 (N<=3,037,499),以及來自人類新冠肺炎基因組關聯研究的大型基因摘要數據 (N<=2,942,817) ,評估這些因素與患上新冠肺炎風險之間的關係。在以往一些較小型的孟德爾隨機化研究中,有些風險因素如二型糖尿病及維他命D4可能會因為樣本量不足而歸納不到因果關係。因此,是項研究利用大型數據庫以彌補不足。
研究團隊發現,吸煙、肥胖及社會經濟地位較低有機會增加患上新冠肺炎的風險。
例如當體重指標(BMI)每增加一個標準差:
- 患上新冠肺炎重症的風險會增加81%
- 因感染新冠肺炎而住院的風險會增加55%
- 以及患上新冠肺炎的機會會增加18%
社會階級與患上新冠肺炎的風險有強烈的反向關係——社會經濟地位較低會有較高機會患上不同類型的新冠肺炎。研究團隊此前曾發現吸煙會增加患上新冠肺炎的風險,該結果於此次研究中再次獲得確認。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流行病和生物統計學助理教授歐陽兆倫博士表示:「我們利用偏差較少的方法,證明吸煙及肥胖確實在增加感染各種新冠肺炎的風險中擔當重要角色。我們的研究亦證實,針對調節ACE2或可減低那些因肥胖、超重或SEP較低人士患上新冠肺炎的風險,並有助引領相關藥物研發。」
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助理教授郭健安教授表示:「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經過ACE2進入宿主細胞,所以近期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均利用藥物去調節ACE2,有效阻止病毒進入新冠肺炎患者體內。我們的發現將有助推動以治療新冠肺炎為目標的藥物研究工作。」
研究意義
是次研究利用孟德爾隨機化方法,探討多種風險因素於不同嚴重程度新冠肺炎中的角色,此乃同類型研究中規模最大之一。是項研究重申世界衞生組織的建議——肥胖和吸煙是疾病形成的主要成因。歐陽博士補充:「社會階級與新冠肺炎風險之間的關聯,明確地揭示我們需迫切處理根深蒂固的社會不平等問題,此因素亦有可能與其他疾病的成因有關。」
郭教授亦指出:「我們明白吸煙及體重指標較高的人士比較難於短時間內戒煙或減重,以降低患上新冠肺炎的風險。因此,我們強烈建議這些較高風險的群組盡快接種新冠疫苗加強劑,以在患上新冠肺炎時減低重症的風險。本研究顯示基因組及大數據分析有助了解疾病的成因,亦是一個更深入了解傳染病及慢性疾病之間相互關係的絕佳範例。」
研究團隊
本研究由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流行病和生物統計學助理教授歐陽兆倫博士及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助理教授郭健安教授共同帶領。其他來自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的團隊成員包括高級研究助理黃漢霆博士、博士後研究員何寶婷博士,及博士後研究員駱珊博士。
關於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在公共衞生教育及科研方面有多年經驗,成就卓越。港大公共衞生學院的傳染病及非傳染性疾病的研究工作在國際間舉足輕重,對改善本地和全球個人及人口健康有非常重大的貢獻。此外,港大公共衞生學院乃頂尖的科研和教學中心,對流行性感冒及其他新發病毒的教育工作不遺餘力之餘,亦致力於與傳染病及非傳染性疾病的控制、控煙、空氣污染、心理腫瘤學、行為科學、運動科學、生命歷程流行病學、人口精神健康、醫療經濟效益、醫療服務規劃及管理等有關的研究工作。當中不少研究更獲本地、國內以至國際組織(如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加拿大衞生部及世界衞生組織)認同,納入其公共衞生政策當中。
關於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
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於2001年成立,是領先的公共衞生教育和研究中心,學科涵蓋範圍廣闊,包括公共衞生、基層醫療及家庭醫學。學院提供全面高等專業培訓,多角度涵蓋公共衞生領域,包括流行病學、生物統計學、環境健康、衞生政策,醫療服務管理、社會行為學及全球衞生等。學院的使命是透過前沿研究、教育培訓、社區服務與國際合作,以改善人群整體健康水平。
傳媒查詢
請聯絡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電郵︰[email protected])。
1 社會經濟地位綜合衡量一個人的收入、教育水平及職業和與他人相關的社會地位的綜合衡量指標。
2 Williamson, E.J., Walker, A.J., Bhaskaran, K. et 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OVID-19-related death using OpenSAFELY. Nature 584, 430–436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521-4
3 Min Gao, Paul Aveyard, Nicola Lindson, Jamie Hartmann-Boyce, Peter Watkinson, Duncan Young, Carol Coupland, Ashley K Clift, David Harrison, Doug Gould, Ian D Pavord, Margaret Smith, Julia Hippisley-Cox, Association between smoking, e-cigarette use and severe COVID-19: a cohort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Volume 51, Issue 4, August 2022, Pages 1062–1072, https://doi.org/10.1093/ije/dyac028
4 Shan Luo, Ying Liang, Tommy Hon Ting Wong, Catherine Mary Schooling, Shiu Lun Au Yeung, Identifying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increased susceptibility to COVID-19 risk: a systematic review of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tud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Volume 51, Issue 4, August 2022, Pages 1088–1105, https://doi.org/10.1093/ije/dyac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