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世衞傳染病流行病學及控制合作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在2019冠狀病毒病大流行的第一年(2020年),香港公立醫院的總住院人數顯著下降而整體死亡率卻上升,當中尤其以心血管疾病引致的死亡升幅更為明顯。這項發現反映在疫症大流行早期,市民就診的意向及醫療服務的限制也許會導致一些本可避免的死亡。研究結果現已在《刺針區域健康—西太平洋》(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 發表(按此瀏覽期刊文章)。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除了可引致呼吸道相關的疾病和死亡外,2019冠狀病毒病大流行和相關的應對政策亦會產生廣泛的直接(例如因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而引發心臟及腦部疾病)和間接(例如由於篩查減少或延誤就醫而導致癌症死亡率上升)公共衞生影響。為了探討這些因素對醫療效果的影響,研究團隊從醫院管理局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收集了詳盡的長期住院和死亡數據,以量化2019冠狀病毒病大流行對本地醫療服務的影響。
團隊發現,與假設沒有疫症大流行的數據相比,2020年錄得的公立醫院住院病人總數減少了359,790人,減幅中以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相關的病人佔大多數;而在疫情期間香港的總死亡人數則增加了1,873人,增幅中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死亡佔多數。與其他年齡群組相比,5歲以下兒童和65歲以上長者的住院和死亡人數受到的影響最大。於2020年期間,在公立醫院內去世的人數減少,但與此同時在公立醫院外去世的人數卻增加,這或許反映出有些市民即使病重卻不願就醫。
是項研究表明,2019冠狀病毒病大流行對香港的公共衞生系統產生了重要的間接影響。這情況可能是由於病人擔憂會在醫院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或因其他因素而導致病人未能及時獲得醫療服務而造成。在某些地區和及高危群組中,這些間接影響甚至可能超越了病毒感染本身引致的直接後果。由於未來可能會出現更具毒性或具更高傳播能力的病毒變異株,甚或其他新發傳染病,醫療機構和政策制定者應準備充足的資源,並及時展開風險分析及溝通,以在緊急公共衞生事件發生時仍可為未有感染的患者提供持續的醫療服務。
關於研究團隊
本研究由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博士研究生辛化雷先生;助理教授吳蓬博士;專職研究員黃婉婷博士;研究助理張啟謙先生;科學主任劉浩然博士;助理教授(研究)Joshua Nealon博士;名譽臨床教授梁卓偉教授;流行病學講座教授、流行病和生物統計學分部主任兼世衞傳染病流行病學及控制合作中心聯席總監高本恩教授進行。
研究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醫療衞生研究基金(項目編號:CID-HKU2)、研究資助局協作研究金(項目編號:C7123-20G),以及創新科技署管理的AIR@InnoHK資助。
關於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世衞傳染病流行病學及控制合作中心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在公共衞生教育及科研方面有多年經驗,成就卓越。港大公共衞生學院的傳染病及非傳染性疾病的研究工作在國際間舉足輕重,對改善本地和全球個人及人口健康有非常重大的貢獻。此外,港大公共衞生學院乃頂尖的科研和教學中心,對流行性感冒及其他新發傳染病病毒的教育工作不遺餘力之餘,亦致力於與傳染病及非傳染性疾病的控制、控煙、空氣污染、心理腫瘤學、行為科學、運動科學、生命歷程流行病學、人口精神健康、醫療經濟效益、醫療服務規劃及管理等有關的研究工作。當中不少研究更獲本地、國內以至國際組織(如世界衞生組織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認同,納入其公共衞生政策當中。
港大公共衞生學院同時亦為世衞傳染病流行病學及控制合作中心(世衞合作中心)。以守護香港以至周邊地區公共健康為願景,世衞合作中心旨在協調傳染病防控有關研究,為本地及區內傳染病流行病學及控制提供教育及培訓。世衞合作中心成員現正致力於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的應對工作,並開展了多項有關學術研究計劃。研究團隊製作了網上平台(按此瀏覽網站: https://covid19.sph.hku.hk/),分享與2019冠狀病毒病相關的最新科學研究成果,以及提供實據作為公共衞生政策的基礎。
傳媒查詢
請聯絡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