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遙感和地球科學學者的研究揭示:
全球城市綠地規劃配置失衡 居民受惠綠化存不公平差異
2022年08月21日
綠地是城市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提供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關係著人們的身心健康。聯合國第11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建設包容、安全、韌性和可持續的城市及人類居住區」,明確提出了「為城市居民提供公平的綠地資源」的必要性。
然而,由於缺乏準確具參考意義的全球數據,一直難以制定可靠的指標以落實相關可持續發展目標。而其中環境公平性,即衡量全球不同地方的人民能接觸綠地並享受綠化環境所帶來的好處的機會,一直是領域内的研究焦點。
香港大學(港大)遙感和地球科學的學者,與清華大學和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多個衛星遙感數據庫的數據,分析全球1,028個城市的綠地覆蓋率,以及這些地方的居民接觸綠化地段的機會和程度(即研究所指的「綠地暴露水平」),發現全球已發展城市與發展中的城市,其「城市綠地暴露」存在顯著的不公平性差異。這是全球首項有關綠地暴露和環境公平性的大型研究,研究結果剛在學術期刊《自然通訊》發表。
研究團隊综合利用了全球十米地表覆蓋分類、人口密度分佈、城市邊界和哨兵二號光學遙感衛星等多套遙感數據,通過建構城市居民接觸綠化地段的機會和程度模型,估算了2020年全球國家、州、郡、城市等不同地域的居民接觸綠化地段水平。
團隊把已發展的城市(如美國、歐洲及澳洲等地的城市)劃為「全球北方城市」,把發展中的城市(如中國、印度、非洲及南美地區的城市)劃為「全球南方城市」,然後將南北城市作深入比對。
結果顯示,發展中城市居民接觸綠化地段的機會和程度(「綠地暴露水平」),僅為已發展城市的三分之一,但發展中城市的環境不公平性卻是已發展城市的兩倍,當中亦具有顯著的季節性變化。
同時,儘管發展中地區的城市化程度低,其居民接觸綠化地段的機會卻不如已發展地區。歸因分析發現,當中的差異主要與城市綠地景觀差異(綠地供給數量及其空間配置的不同)有關,22%的綠地暴露不公平差異與綠地的直接供給數量有關,而53%的差異則與綠地供給及其空間配置的聯合效應有關。
論文主要學者、港大建築學院園境建築學部助理教授陳斌博士指出,研究結果對全球城市在綠地規劃、綠化工程的政策制定和效益評估有重要啟示:「研究首次以全球視野,揭示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在已發展城市與發展中的城市,其綠化地段資源短缺和不均衡的現狀。」
「而綠地暴露的不公平,潛在會影響城市居民生活環境質量和健康的不公平。我們極需強化城市綠化政策,緩解城市環境不公平差異,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特別是針對發展中國家城市的綠地供給。」陳博士補充說。
研究團隊採用綠地暴露作爲度量指標,把人們使用綠地的情況納入考慮因素,較以往以綠地覆蓋率、人均綠地面積等指標來衡量一個地區綠化的基本狀況,更能客觀衡量人與綠地之間的互動關係,反映環境公平性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精神。
研究數據顯示,全球1,000多個涵蓋的城市,其綠地暴露水平普遍低於綠地覆蓋率,若以綠地覆蓋率作為持續發展的指標,未必能有效反映對城市居民的環境公平性。舉例來説:新加坡及香港的綠地覆蓋率達84%及70%,綠地暴露水平僅為55%及35%;巴黎及北京的城區綠地覆蓋率為52%及34%,綠地暴露水平僅為38%及28%。情況較理想是亞特蘭大,綠地覆蓋率及綠地暴露水平分別為76.92%及77.12%。
團隊成員、港大建築學院院長、城市規劃與發展經濟學講席教授Chris Webster說:「研究結果顯示,綠地供應及其空間配置(綠地空間與居民的空間關繫)是造成城市綠地暴露不公平差異的兩個主要因素。這一發現需要政府決策者、城市規劃師和景觀設計師們共同行動、推動綠色地段供求平衡和佈局優化,促進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公平包容的城市綠地環境。」
港大地理系、地球科學系全球可持續發展講席教授、港大副校長(學術發展)宮鵬教授認爲,研究結果為在全球城市化背景下人們享受綠地暴露機會水平及其差異,提供了一個全面的認識。
宮教授認爲,利用衛星多源遙感觀測促進城市發展,將是未來研究發展的大趨勢。
「以今次研究為契機,我們正在利用遙感和社會大數據開展和推動城市環境變化監測、環境暴露差異和公平性量化等相關領域的系列研究,尤其是協助快速發展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宮教授透露,港大正在成立一個圍繞城市系統科學的研究中心:城市系統研究院(Urban Systems Institute,USI),未來會積極投入可持續發展領域的科學研究和實踐,支持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研究獲港大百人計劃學者項目、港大跨學科研究計劃種子基金、香港政府研究資助局傑出青年學者計劃项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點擊此處(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2258-4)查閱全文。
關於研究團隊
本研究由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園境建築學部、未來城市和可持續環境實驗室(FUSE Lab)、城市系統研究院、同心基金數據科學研究院陳斌博士,香港大學地理系、地球科學系、城市系統研究院宮鵬教授,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徐冰教授聯合主導。研究團隊包括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園境建築學部博士後吳勝標博士,耶魯大學環境學院博士後宋禕萌博士,以及香港大學建築學院HKUrbanLabs實驗室、城市系統研究院、同心基金數據科學研究院Chris Webster教授。
關於FUSE Lab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未來城市和可持續環境實驗室(FUSE Lab)主要從事多源遙感數據融合、時空數據挖掘,以及應用多源數據-模型和跨學科方法在城市環境健康和可持續發展領域的研究。實驗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個方向:(1)城市與自然環境變化;(2)人群活動與城市環境的時空動態交互;(3)環境變化、人類活動和公眾健康的交互和反饋;(4)環境優化理論和可持續環境適應。
為促進知識交流和研究合作,團隊最新研究進展可通過https://fuselab.hku.hk/查閱。
傳媒查詢:
香港大學傳訊及公共事務處
尹慧筠 電話:2859 2600 | 電郵:[email protected]
吳婷 電話:3910 3612| 電郵: [email protected]
蔡建豪 電話:2859 2607|電郵: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