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回顧計劃啟動以來的成果,由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主辦,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的賽馬會「樂天心澄」靜觀校園文化行動(賽馬會「樂天心澄」)在今天(5月21日)舉辦了三周年成果分享會,聯同九間參與計劃的種子學校,與大家分享經驗和心得,以支援更多教育界同工建構靜觀校園文化。
三周年成果分享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項目高級經理(青年、教育及扶貧)曾芷詩女士、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夏偉立教授,以及賽馬會「樂天心澄」靜觀校園文化行動總監林瑞芳教授主持。
曾芷詩女士表示,疫情帶來的種種挑戰,為社會人士的心理健康帶來影響,特別是青年要應對暫停面授課堂和適應新常態。「在這艱難時刻。賽馬會『樂天心澄』不論在個人或業界方面的成績都有目共睹。我很欣慰首批加入計劃的種子學校已成為靜觀資源中心,為其他學校分享其開辦經驗,至今已有超過三千多名學生受惠。」曾女士指出,計劃吸引近四十間學校成為聯繫學校,又協助大學和非牟利組織推廣靜觀,正好貫徹馬會持續建設更美好社會的宗旨。有見成果豐碩,計劃會延長至2025年,以加強和擴大其服務。
夏偉立教授感謝馬會一直以來的支持,他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賽馬會『樂天心澄』的成功有賴賦權(empowerment)。」計劃的首階段,團隊已提供靜觀訓練予過千名老師和學校輔導人員(例如教育心理學家、社工和學生輔導人員),讓他們能夠靈巧地應對壓力及教導學生靜觀,甚至將靜觀納入校本課程與服務,支援學生、老師及家長。接下來的三年,計劃將伸延至靜觀教養,賦權予家長,讓他們有能力以靜觀的態度照顧自己和孩子。當家長、老師和輔導人員也擁有靜觀的基礎,計劃第二階段有望深化家校社合作,製造協同效應。
林瑞芳教授說:「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時候,學習用靜觀來照顧自己尤其合宜。」團隊積極回應社會需要,不單推出手機應用程式,更設計了多個資源套、影片、聲檔,並舉辦了許多共修、公眾教育及外展活動。除了支援老師和學校,也照顧到社會大眾的需要。
此外,林教授分享了令人鼓舞的研究成果。賽馬會「樂天心澄」運用嚴謹的隨機對照實驗研究方法,發現八周靜觀課程不單能顯著改善教育工作者的身心健康,更能進一步改善他們的教學,讓他們能以靜觀的態度來教導學生,也就是以接納、開放和敏銳的心來照顧學生的需要。研究結果也反映了一個很值得關注的有趣現象:課程前身心健康較弱的教育工作者的得益最大。起步時越落後的教育工作者,課程對其帶來的得益就越大。可見靜觀在現今人人也要適應「新常態」的日子尤其有價值。以上的研究結果已經刊登在國際學術期刊。
九間參與計劃的種子學校的代表亦分享了他們在校園推動靜觀文化的實際經驗和成效,對有意建構的同工非常有參考價值。
賽馬會「樂天心澄」歡迎公衆免費使用其研發的資源,詳情請瀏覽計劃網頁:www.jcpanda.hk。團隊亦會透過計劃網頁發佈最新活動的消息,敬請關注。
關於賽馬會「樂天心澄」靜觀校園文化行動
賽馬會「樂天心澄」靜觀校園文化行動 (賽馬會「樂天心澄」)旨在香港校園推廣靜觀文化,關注本港學生及老師,以至大眾的精神健康。計劃爲期六年(2019年中至2025年底),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主辦。賽馬會「樂天心澄」在華文地區擔當先導角色,研究結果和實踐經驗將為教育界帶來啟示,讓華文地區的教育工作者能善用靜觀修習來建立健康豐盛的校園文化。
計劃網址:www.jcpanda.hk
傳媒查詢:請聯絡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曾敬芝小姐/衛緻雅小姐(電話:39171261/39171250;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