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港⼤)⽣態學及⽣物多樣性研究部及鑑識保育實驗室的研究⼈員,應用一種穩定同位素標記技術,藉以分辨一隻雀鳥是透過合法的圈養繁殖方法,還是非法從野外捕獲所得,從而區分市面上出售的小葵花鳳頭鸚鵡(Cacatua sulfurea)的合法性。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資料顯示,小葵花鳳頭鸚鵡是一種來自印尼/東帝汶的極度瀕危物種,全球總數量少於2,500隻。雖然小葵花鳳頭鸚鵡在全球正受著寵物貿易過度開發的威脅,在香港仍有相對穩定的族群。小葵花鳳頭鸚鵡在香港屬外來物種,估計當年首批來港的小葵花鳳頭鸚鵡亦是隨着寵物貿易而來,及後在野外建立了自身族群。現時香港約有150至200隻野生小葵花鳳頭鸚鵡。
小葵花鳳頭鸚鵡已於2005年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全球現時禁止誘捕和進行野生小葵花鳳頭鸚鵡的出入口貿易,但部分透過圈養繁殖取得的品種依然可作合法交易。然而,僅憑肉眼極難區分牠們是野生捕獲還是圈養繁殖,意味着不法商人有可能將非法捕獲的借合法圈養之名在寵物市場上出售。
是圈養還是野生?
小葵花鳳頭鸚鵡是一種在本港寵物市場上常見的寵物鳥。港⼤⽣態學及⽣物多樣性研究部及鑑識保育實驗室Astrid ANDERSSON博士,於2017 至2018年間在旺角園圃街雀鳥市場進行調查,統計得33隻小葵花鳳頭鸚鵡在此期間在市場上出售。然而,根據官方記錄,自2005年起只有最多10隻小葵花鳳頭鸚鵡進口香港,即市場上有售的數量已經超出進口的數目。牠們有可能是經自家繁殖培育所得(這是本港法例下的灰色地帶)、從外地非法販運所得,或是在本港非法野生捕獵所得。想要分辨雀鳥品種是否經合法途徑取得,分辨圈養和野生個體的技術必不可少。
在港⼤⽣態學及⽣物多樣性研究部高級講師及鑑識保育實驗室總監Caroline DINGLE博士的指導下,Andersson博士在圈養及野生捕獲的小葵花鳳頭鸚鵡羽毛樣本上,進行穩定同位素分析(stable isotope analysis, SIA)及特定化合物穩定同位素分析(compound-specific stable isotope, CSIA)。由於圈養及野生個體遵循不同的飲食模式,當中食物的成分亦有所不同,團隊希望利用此技術,透過分析牠們羽毛樣本中碳與氮的同位素比例的差異,藉以反映圈養和野生個體在飲食上的差異,從而把牠們分辨出來。研究結果顯示,圈養和野生小葵花鳳頭鸚鵡在羽毛的碳和氮同位素值存在顯著差異,表明牠們在飲食中攝入了不同的植物和蛋白質類型。研究亦發現,六種氨基酸的同位素有顯著差異 — 當中以纈氨酸的分別最為明顯。未來,執法人員應能利用此技術分析小葵花鳳頭鸚鵡的羽毛,從而區分市埸上的個體是野生捕獲還是圈養繁殖及其合法性。
「由於難以分辨一隻小葵花鳳頭鸚鵡是合法圈養還是非法野生捕獲所得,才會讓非法採購取得的野生動物有機會流入合法的市場出售。這問題在不同物種的野生動植物貿易上都十分常見,當中包括稀有寵物、裝飾製品和海鮮等,且橫跨不同動植物的分類群。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穩定同位素分析(SIA)與特定化合物穩定同位素分析(CSIA) 可有效幫助政府的監管部門監察野生動物貿易。」研究第一作者Andersson博士說。
「我們成功應用創新的CSIA以提高SIA檢測野生與圈養個體的準繩度,研究結果與其他同類研究一致,證明了穩定同位素技術在非法野生動物貿易取證中的適用性。這技術雖然現時仍未獲正式採用在非法野生動物貿易法證上,但研究結果表明這技術對打擊非法野生動物貿易極具潛力,相信未來在這方面會有更多的研究,帶來更多正面的成果。」Dingle 博士補充說。
論文連結:https://zslpublication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acv.12705
圖片下載:https://www.scifac.hku.hk/press
傳媒如有查詢,請聯絡港大理學院外務主任杜之樺(電話: 3917 4948 ; 電郵: [email protected])或助理傳訊總監陳詩迪(電話: 3917 5286;電郵: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