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典型肺炎(SARS)爆發後,熱成像技術(也稱為熱像儀)逐漸發展成為發燒篩查技術,現已成為對抗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的常用工具,常見於餐廳、健身中心、美容院等場所。不過,市面上的系統都需要連接電腦及專業設定,且並未應用在公共交通上。
香港大學(港大)機械工程系助理教授(研究)傅秀聰博士領導一組由計算機科學和機械工程學者組成的跨學科團隊,最近成功開發一種低成本且便攜式、又可讓用戶輕易控制的發燒檢測系統。該系統自五月初在香港大學校園進行了測試,期望將來可以廣泛應用於的士、穿梭巴士和小巴等公共交通上。
熱成像技術(也稱為熱像儀)是通過紅外線攝像儀來顯示熱資訊的彩色圖像。目前市面上大多數的商用系統都需要連接伺服器和固定安裝,然而這套新開發的熱像儀是一種非入侵形的便攜式系統,只需一個小型熱像儀及外掛程式便可以在手機或平板電腦等移動裝置上使用。新系統設計使用的熱像儀配件是商業產品,每套售價約為港幣$3,000,總成本遠低於市面上其他同類系統。現時坊間的系統溫度計需要指向檢測目標的額頭,而且不能同時對多人進行操作;相反,此非入侵式系統使用面部識別技術作檢測,能夠同時自動檢測多人的額頭溫度,克服了現有系統所面對的挑戰,因此可以用於快速篩查和區分出疑似發燒病例。
「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已是日常必需品。如果我們的手機只需安裝一個小小的外掛程式便能夠用作熱像儀發燒檢測系統,那將會非常方便。」傅秀聰博士說。「此系統會自動為乘客量度體溫,不用人手操作,司機可專注路面情況。」傅博士補充:「為保障個人私隱,螢幕只會顯示熱資訊的彩色圖像,並不會顯示乘客樣貌。」
用於量度溫度的熱成像技術的準確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攝像鏡頭和被檢測者的距離;被檢測者的皮膚狀態以及周圍的環境狀況。自五月初開始在港大校園進行的測試中,團隊只需簡單的調整環境參數,就成功實現了最小0.31-0.57°C的誤差,而市面上其他系統則需要專業人員支援和昂貴儀器才能達到類似的準確度。
傅博士指出:「熱像儀的最佳用途是快速地掃描人群來篩查體溫異常的人士。為了在不增加設備成本的前提下實現這目標,我們計畫進一步開發適用於特定場景的系統,以便控制距離效應、被檢測者的狀況和環境因素,並且更加容易調準。我們希望這系統在不久的將來可以應用在穿梭巴士和小巴等公共交通上。」
團隊亦希望透過系統鼓勵STEM教學,特別是中學教育。 研究團隊更計畫舉辦暑期課程及製作網上視頻來介紹系統的基本原理,學生可以在學習後開發屬於他們自己的系統。
另一位領導這項目的港大機械工程系系主任梁耀彰教授表示:「香港是一個擁有尖端技術的城市。在資訊時代,人們不僅追求新技術,也有興趣開發自己的產品。我們希望這套移動式熱成像發燒檢測系統能有助推廣STEM教育,培養年輕人成為技術的『主人』。」
傳媒查詢:
工程學院
李美珊女士 (電話:3917 8519; 電郵:[email protected]) 或
曾寶怡小姐 (電話:3917 1924;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