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找出深海中不同生態和生物的重要性,香港大學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及生物科學學院副教授安原盛明博士,與意大利拿波里Stazione Zoologica Anton Dohrn 學院Roberto Danovaro教授合作,向全球逾百名具影響力的深海生物學家以問卷方式,蒐集及分析他們對深海保育管理策略及方向上的一些意見。 透過分析112份收集到的問卷,安原盛明博士及Danovaro 教授制訂出一個由國際海洋專家引領、涵蓋深海保育所有範疇的優先次序列表。
調查結果剛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中發表。文章歸納了權威學者對監控深海不同項目優先次序的看法,包括對體形龐大的生物、形成棲息地的物種如珊瑚,以及人類活動對深海生態系統的影響等。
深海( 深度超過200米)是地球上最大卻最少被人探究的生態環境,它為很多生態上非常罕有、獨特以及不知名的物種提供棲身之所,而這些物種正受著與日俱增及來自不同方面的威脅,例如深海工業磡探、深海捕魚、氣候轉變以及塑膠污染等。
調查結果顯示,海洋科學家認爲,最應投放資源及加強保育力度的是形成棲息地的物種,珊瑚便是其一,深海大、中型物種的生物多樣性監測工作亦十分重要。其他監測深海的重要元素包括:棲息地的破壞及復原(以顯示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深海生物社群的食物鏈結構及分類(以監測整個生態系統的運行狀況),以及物種在氣候轉變下,於不同深度水域轉移生存環境等。
安原盛明博士表示:「很多人以為,深海的生態和生物不會受到人類的活動及氣候轉變所影響,然而調查結果顯示,這想法是錯誤的。我們需要一個更統一的監察系統,為未來深海研究及管理作好準備。」
安原博士補充說:「面對這些威脅,南中國海絕對不能倖免,我們必須作好準備。香港大學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正是海洋保育的亞洲樞紐,為深海問題研究作出貢獻,除了今次的國際合作研究,也參與了早前由聯合國牽頭的第二次世界海洋評估。」
兩位作者總結說:「這次調查的結果為未來深海研究、保育和監察提供了非常有用的指引。相關行業、政府、非政府組織亦可以借鏡,作為制定未來海洋可持續發展的管理策略的方向。」
論文連結:
'Ecological variables for developing a global deep-ocean monitoring and conservation strategy' in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by Roberto Danovaro and collaborators including Moriaki Yasuhara.
URL: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9-019-1091-z
更多有關安原盛明博士的研究項目,請瀏覽 https://moriakiyasuhara.com。
傳媒查詢,請聯絡港大理學院繆耀強先生(電話:3917 4948/ 3917 7897; 電郵: [email protected])或香港大學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及生物科學學院安原盛明博士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