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物多樣性在不同層面上面臨的威脅越來越多及巨大,生態保育者往往要面對首要處理哪個威脅的難題,而他們多會優先考慮自己專注的物種及其管理區域所受的威脅。來自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的保育生物學家對此有所保留,認為這種狹隘的思維方式不利於保護全球物種和生態系統的總體目標。他們剛於學術期刊 《生態與進化趨勢》中發表文章,敦促更大規模的長期保育合作,以應對生物多樣性的短期和長遠威脅。
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 Louise Ashton博士指出:「我們正處於一個關鍵時刻,除了保護物種免受即時及地區性威脅之外,我們還需要為長期的、涉及更大範圍的威脅做好準備。」然而,保育學範疇的資源往往有限,因而限制了與其他科學家,以及與其他地方、區域和國際機構之間更廣泛合作的可能性。為確保在自己研究的保育範疇上獲得足夠資金,保育生物學家經常要將其他的保育研究擱置一旁。
論文的作者包括香港大學Louise Ashton博士、Timothy Bonebrake博士、 Caroline Dingle博士、David Baker博士及前港大學生郭鳳儀女士(現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生態與進化生物學系博士生),以及澳洲格里菲斯大學未來環境研究所和環境與科學學院的Roger Kitching教授。在文章中,他們指出由於地區性和全球性威脅之間存在相互作用,缺乏涉及不同層次的政府機構及團體的保育合作會令威脅變得更嚴重,更難管理。例如,在珊瑚礁生態系統中,珊瑚礁的健康可能會受到地區性負面因素影響,如農業養分流失或過度捕撈。繼而,在海洋暖化和酸性化等的全球性負面因素影響下,會為健康的珊瑚礁帶來更巨大的破壞。他們指出,透過多區域協調保育工作可以更好預防這種層疊效應所帶來的破壞。
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的Timothy Bonebrake博士說:「為了擺脫傳統分區保育的方法,我們需要重新評估研究資金及學術論文的的審批模式,以鼓勵更多應對當前和未來威脅生態多樣性的綜合研究。這意味著會有更多社會科學家、地區團體及政治領袖參與保育研究。 」
雖然氣候變化是現時對生物多樣性威脅的主要研究課題,但同時其他同等規模的威脅亦陸續出現。研究團隊指出,氮污染和土壤微塑性殘留物等課題都不容忽視。
「最後,如果我們能夠成功實踐共贏的保育應對措施,舒緩多種威脅性所帶來的的影響,哪種威脅看似最嚴重都不再重要。」Ashton博士說。
關於文章
期刊:《生態與進化趨勢》
題目: Integrating Proximal and Horizon Threats to Biodiversity for Conservation
文章鏈結:
www.cell.com/trends/ecology-evolution/fulltext/S0169-5347(19)30104-1
傳媒查詢,可聯絡香港大學理學院繆耀強先生 (電話: 3917 4948 ; 電郵: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