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組成研究團隊,就學校停課對今年乙型流感疫情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及評估。研究發現,於流感高峰期前後採取停課措施對減緩流感疫情最為有效;同時亦指出目前學校推行的「外展流感疫苗接種先導計劃」有機會可大幅減輕流感疫情。
背景資料
香港流感疫情常發生於每年冬天以及其他季節的某些時候。今年年初,本地社區大規模爆發乙型流感,引起公眾極大的關注。為了減緩疫情,香港政府於2018年2月7日宣佈全港1,600所幼稚園、小學及特殊學校提前於農曆新年假期開始前一週停課,共停課約2至2.5週。研究團隊就是次學校停課對流感傳播的影響作出評估1。
比較往年經驗,這是過去十年來香港第三次採取學校停課措施以應對流感疫情。於2008年3月,本港幼稚園及小學在預定的復活節假期前一週開始停課(即共停課兩週)。由於當時的流感疫情已接近尾聲,因此停課措施對流感季並未有太大影響2。於2009年6至7月,幼稚園及小學提早於暑假開始前一個月停課,以減緩新型甲型H1N1流感(豬流感)的疫情。是項措施成功降低了流感傳播3,本地流感疫情最終於2009年9至10月學校復課後達到高峰,直至2009年12月底,香港約有45%的兒童感染新型甲型H1N1流感。
研究方法及結果
研究團隊是次利用本地流感監測數據,檢視了2018年香港流感病毒活躍情況,並估算出於學校停課一週期間,流感傳播減少了16%。為了更容易解讀此研究結果,團隊利用模擬數學模型作預測,估算出假若學校不停課將會產生的感染個案數目,再與現實中停課措施實施下的實際感染數目作比較,發現此次學校停課使本地流感感染個案下降了4.2%,而流感引致的住院及死亡人數亦可能按同樣比例下降。
一般而言,於流感高峰期前後採取停課措施最為有效。然而,由於流感的爆發模式包括疫情何時會達到高峰還難以預測,接種流感疫苗便成為預防流感病毒感染的最佳措施。因此,目前於學校推行的「外展流感疫苗接種先導計劃」有機會可大幅減輕每年的流感疫情。
研究團隊
研究團隊成員包括: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施玉榮伉儷基金教授席(民眾健康)教授及公共衞生醫學講座教授梁卓偉教授;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流行病和生物統計學分部主任高本恩教授;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博士後研究員Sheikh Taslim Ali博士、助理教授劉浩然博士和助理技術經理方婧女士。
研究由美國國立綜合醫學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General Medical Sciences)資助的哈佛大學傳染病動力學中心(Harvard Center for Communicable Disease Dynamics)、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醫療衞生研究基金,以及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研究資助局支持。
關於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
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在公共衞生教育及科研方面有多年經驗,成就卓越。港大公共衞生學院的傳染病及非傳染性疾病的研究工作在國際間舉足輕重,對改善本地和全球個人及人口健康有非常重大的貢獻。此外,港大公共衞生學院乃頂尖的科研和教學中心,對流行性感冒及其他新興病毒的教育工作不遺餘力之餘,亦致力於與傳染病及非傳染性疾病的控制、控煙、空氣污染、心理腫瘤學、行為科學、運動科學、生命歷程流行病學、醫療經濟效益、醫療服務規劃及管理等有關的研究工作,當中不少研究更獲本地、國內以至國際組織(如世界衞生組織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認同,納入其公共衞生政策當中。
傳媒查詢
請聯絡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電郵︰[email protected] )。
1. Ali ST, Cowling BJ, Lau EHY, Fang VJ, Leung GM. Mitigation of influenza B epidemic with school closures, Hong Kong, 2018.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2018; 24(11):2064-6.
2. Cowling BJ, Lau EHY, Lam CLH, Cheng CKY, Kovar J, Chan KH, Peiris JSM, Leung GM. Effects of school closures, 2008 influenza season, Hong Kong.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2008; 14(10):1660-2.
3. Wu JT, Cowling BJ, Lau EHY, Ip DKM, Ho LM, Tsang T, Chuang SK, Leung PY, Lo SV, Liu SH, Riley S. School closure and mitigation of pandemic (H1N1) 2009, Hong Kong.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2010; 16:5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