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香港大學每週活動推介
2018年01月19日
Pursuing excellence in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world's cultural heritage
About the speaker
Professor Nikolas Vakalis is a master restorer with over thirty-eight years of experience in the field. His areas of expertise include stone artifacts, easel paintings, wall paintings and polychrome wooden sculptures. Professor Vakalis holds a master’s degree in Conservation by the Istituto Centrale Per Il Restauro, Rome. In addition to being a restorer Professor Vakalis has been involved in field of education, restoration planning and running his own restoration business in Rome. Since 2010 he is a Co-Director of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Restoration and Preservation Studies and instructor at the San Gemini Preservation Studies Program. Professor Vakalis has been teaching in the field of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at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ilwaukee (SARUP), the John Cabot University and Superior Institute for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IsCR - Matera, Italy). He also worked as an instructor of restoration in various international programs of technical training: in China, Egypt, Iraq, Jordan, Algeria, Morocco, USA, Albania and Kosovo sponsored by the Italian Ministry of Cultural Heritage, the Italian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and other organizations, including Unesco, Iccrom and the World Monuments Fund.
Date: January 24, 2018 (Wednesday)
Time: 18:30-20:30
Venue: Drake Gallery, 1/F Fung Ping Shan Building, University Museum and Art Gallery, HKU
Language: English
Free Admission. Registration required: https://goo.gl/yYxYox
Enquiries:
Please feel free to contact Elena Cheung by email at [email protected]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展覽
1.《瓷移物化:陶染域外的明清陶瓷》 歷觀東西交匯五百年
展出日期:即日至2018年2月27日(星期二)
一個全球產業
數千年來,中國為全球帶來最優質的瓷器。優雅、耐熱及耐潮的中國瓷器造型多變、色彩斑斕,既被積極搜羅,亦備受世界各地的工匠爭相模仿。從6世紀至20世紀,中國各地的窯產量豐富,從華麗的宮廷陳設瓷,到碗、盤等日用瓷,甚至遠銷至東南亞、日本、韓國及伊斯蘭世界的外銷瓷,應有盡有。
直至14世紀,少量的中國瓷器才首次經中東商旅踏足歐洲,作為獻給歐洲統治者的禮物。在工藝技術上,中國瓷器較以低溫燒製的歐洲陶瓷更為優越,故它們被視為極罕有的奢侈品、偶爾更會被鑲嵌上金銀,使其更顯貴重。16世紀初,隨著葡萄牙建立來往中國的貿易航線,中國陶匠開始大量生產專為歐洲市場而設的外銷瓷,作為大規模出口貿易,包括絲綢、香料、茶葉及漆器的一部分。
中國的製瓷技術,如所有成功的發明般激發競爭。數個世紀以來,亞洲各地的窯持續生產各式各樣仿中國瓷器的陶瓷;歐洲人的嘗試卻遲遲未能成功,直到1709年,約翰‧伯特格爾才於德國邁森解開製瓷之謎。18世紀末,歐洲各地的瓷器廠已生產出揉合歐洲與亞洲最優秀設計特色的瓷器。
地點:香港薄扶林般咸道90號港大美術博物館徐展堂樓1樓
2.《伊富高雕塑:菲律賓山脈藝術的表達》 展現水稻梯田的簡樸力量
展出日期:即日至2018年2月4日(星期日)
本展覽的展品囊括各式各樣的器物,包括雕塑,如保佑稻米豐收的「布盧爾」米神神像、能召喚神助的「赫伯」戰神神像;盒子,如稱為「普南翰」的慶典用雕塑盒子、稱為「堂宮歌」和「塔諾」之食器盒子;及其他實用器物,如「奇奈胡」、碗和玩具。
這些雕刻於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之間的雕塑,煥發著令人著迷的現代抽象藝術風格。是次展覽以藝術而非人類學的角度出發──不以展品為族群標記或宗教工具,而是強調其作為藝術品的美學價值。比如說,雖然「布盧爾」雕像及盒子與文化儀式密切相關,但它們亦是一群別具天賦的鄉村藝術家之抽象寫照。
這些精心挑選的作品,展現出一系列來自十八世紀至二十世紀的山脈雕塑藝術之美感與藝術面貌。展品依據其所屬的藝術重心,即「古典」、「極簡主義」及「過渡」來排列; 然而這些分界偶爾會較為模糊,甚至大多數的「古典」風格作品同時兼具「極簡主義」元素。
展覽圖錄內的一篇文章,將伊富高雕塑與其他部落藝術加以比較,又闡述其對西方現代藝術家,如俄羅斯藝術家瓦西里‧康丁斯基 (1866-1944)、羅馬尼亞藝術家康斯坦丁‧布朗庫西 (1876-1957)、及法國藝術家喬治‧布拉克 (1882-1963) 的影響。上述的觀點以視覺比較為基礎,故每件器物的實體結構、設計意涵與國際性特徵均為本展覽所強調的要點。
地點:香港薄扶林般咸道90號港大美術博物館馮平山樓1樓
3. 朝鮮近代宣傳海報首次在港展出
展出日期:即日至2018年1月28日(星期日)
大米就是社會主義!
這批國家委託製作的海報,風格上受到共產黨粗放派宣傳製品的影響,意識形態上則源自朝鮮藝術權威之作——金正日於1992年發表的《論藝術》,它們旨在倡導「正確」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形式,以此政治正確的方法記錄和表達領導人向民眾灌輸的各項社會政治及經濟政策。民眾的日常生活藉此與政治理念對齊,例如以種植大米來比喻如何培育社會主義思想。
除了明顯的意識形態表達外,海報亦傳遞了實際的信息,例如關於新農業技術,或工業及社會發展的內容,同時明確地刻畫了朝鮮國境內從城市到鄉村不同人民群體的風貌。對於北韓這個只有少數人曾到訪,而且其第一手資料仍是零散的國家,這些圖畫實在提供了不少線索及解讀。
地點:香港薄扶林般咸道90號港大美術博物館馮平山樓2樓
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星期六,上午9時30分至下午6時
星期日,下午1時至6時
大學及公眾假期休息
電話:(852)2241 5500 (一般查詢) / 電郵:[email protected]
費用:免費入場
詳情請參閱:http://www.umag.hku.hk/tc/
傳媒查詢
港大美術博物館項目助理蔡倩蘅小姐,電話:(852)2241 5509,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