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港大天文學家傳授「秘笈」解讀雙子座流星雨
呼籲市民遵守「觀星禮儀」流星共享
2017年12月04日
擁有全年最佳觀賞條件的雙子座流星雨由今天(2017年12月4日)起至本月17日發生,當中12月14日午夜至凌晨5時為香港的最佳觀賞時間!每年平均也有數十個大大小小的流星雨出現,然而觀賞條件受到各種天然及人為因素影響。綜合各種因素,香港大學天文學家根據本港情況推算12月14日午夜至凌晨5時為香港最佳的觀賞時間,在本港視野廣闊和較黑暗的郊區,每小時的可見流星數目約有20至30顆。
當地球運行到由彗星或小行星遺留下來的流星體集中區域,便會看到流星像從天空中某一點(「輻射點」)向外散射而出形成流星雨。港大物理系天文學家、「香港夜空光度監測網絡」項目研究主任潘振聲博士指出:「人們肉眼可以見到的流星數目受眾多因素影響,包括各種天然因素,如觀賞的地理位置、流星雨的活躍程度、高峰期出現的時間、輻射點在天空的位置、月相、雲量和視野等。同時,觀測者的視力和經驗等的人為因素也有相當影響。人為因素當中,觀測地點的光污染程度至為關鍵」。
對於有預測指出,是次雙子座流星雨的「每小時天頂流星數」為120顆,潘博士解釋這是個理想化的最高值,假設了觀測者的眼睛完全適應黑暗環境、流星雨的輻射點在天頂、沒有月光影響、觀測地點的天空毫無遮擋及沒有光污染。事實上,這個理想化的最高值,在本港根本不會出現,因為是次流星雨的預測高峰期是在香港的日間,加上輻射點並不位於天頂,即使香港完全沒有光污染,每小時可見流星數目最多只有約70顆。
光污染令本港可見的流星數目減少逾半
港大物理系透過「香港夜空光度監測網絡」,過去十多年來不停收集及追蹤研究本港各區的夜空光度數據及光污染情況,明確顯示本港光污染問題嚴重,令可見的星星和流星數目大幅減少。收集所得的光污染數據讓研究團隊能夠計算出比較貼近現實的可見流星數目。
港大天文學家、「香港夜空光度監測網絡」項目經理蘇柱榮博士利用美國太空總署流星專家Peter Jenniskens博士的模型,根據本港的光污染情況,計算出如本港天氣許可,在視野廣闊及較黑暗的郊區,如西貢天文公園,在12月14日午夜至凌晨5時期間每小時的可見流星數目才有機會達至20至30顆。至於在本港市區,更可能每小時也看不見一顆流星!整體而言,由於本港光污染嚴重,令本港普遍地區可見流星的數目大幅減少逾半,市區更減少達九成,可見光污染嚴重破壞流星雨的觀賞度。
星空保育「懶人包」 教授觀賞流星雨秘笈及「觀星禮儀」
為了向公眾介紹流星雨和推廣星空保育,港大物理系製作了一系列「懶人包」圖解供市民分享。「懶人包」以深入淺出的方法,圖解介紹星空保育的資訊,下載網址為http://nightsky.physics.hku.hk/KE/201718。「懶人包」特別指出觀賞流星雨秘笈及觀星禮儀:
觀賞流星雨秘笈:
- 留意天氣
- 在12月14日午夜至凌晨5時觀賞
- 遠離光污染
- 到視野廣闊的地方
X 無需使用望遠鏡
觀星禮儀:
- 使用紅光電筒照明
X 不要以強光四周照射或使用閃光燈拍照
X 切勿遺留垃圾、騷擾動植物或破壞自然景物
對於以紅光電筒取代普通電筒,蘇博士解釋:「強光會製造光污染,使人看不見較暗的星星和流星。紅光較不會剌激眼睛,可保持夜視能力,增加看到流星的機會」。紅光電筒可以數層紅色玻璃紙、紅布或紅色膠袋覆蓋電筒自製。
「保育星空‧流星共享」行動
星空和流星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可是由於光污染,人們能夠觀看到的機會正持續地消失。光污染不單令我們失去美麗的星空,更反映出人們正在破壞大自然及人類的生活環境、浪費能源。星空保育是指保護黑夜環境,有效地運用室外照明,減少光污染。
港大物理系趁著是次雙子座流星雨現象,發起「保育星空‧流星共享」行動。市民只需由即日至2018年1月31日期間,實踐或發現一些與觀星、光污染或星空保育相關的事情,例如鼓勵親友觀看流星雨時使用紅光電筒,舉報引起光污染或有助減少光污染的照明裝置及提供拍攝位置等,拍照後上傳到自己的Facebook作貼文,並加上「#保育星空 #流星共享」主題標籤,即可參加。港大物理系會挑選當中最有意思的貼文,在2018年3月舉行由香港科學館主辦的「香港科學節」中展示。本項目獲港大知識交流計劃支持。
有關「保育星空‧流星共享」行動詳情,請瀏覽:http://nightsky.physics.hku.hk/KE/201718。
相關圖片可於以下網址下載:http://www.scifac.hku.hk/news/media?page=1
有關是次傳媒簡介會的講義,請按此。
傳媒查詢
傳訊及公共事務處梁菁栘女士(電話:2857 8555/ 9022 7446;電郵:[email protected])或
理學院高級傳訊經理陳詩廸女士(電話:3917 5286/6703 0212;電郵:[email protected])或
理學院物理系潘振聲博士(電話:2859 1962; 電郵:[email protected])或
理學院物理系蘇柱榮博士(電郵:[email protected])。
相關資料
有關流星和流星雨
太陽系充斥著細小的石質或金屬流星體。流星體以每秒數十公里的速度進入地球大氣層,與空氣摩擦而產生高熱,令流星體及四周空氣發光,形成一條劃破天際的光跡,天文學上稱之為流星。
部分流星體是彗星或小行星的殘骸,當地球運行到這些流星體集中的區域,流星體以同一方向進入大氣層,流星像從天空中某一點(稱為「輻射點」)向外散射而出,形成流星雨。流星雨以輻射點所在的星座命名。
由於地球每年在相若的時間穿越特定的流星體區域,因此個別流星雨每年會在相近時期出現。一年中有數個主要流星雨,例如8月出現的英仙座流星雨、10月出現的獵戶座流星雨、11月出現的獅子座流星雨和12月出現的雙子座流星雨等。每個流星雨的每年可見流星數目都不同,觀測條件視乎每年流星雨的活躍程度、高峰期出現時間和月相等因素而定。
有關雙子座流星雨
雙子座流星雨是主要的流星雨之一,輻射點位於雙子座,流星體源自3200號小行星法厄同(Phaethon)。雙子座流星雨的高峰期在12月14日出現,「每小時天頂流星數」為120顆。
有關「每小時天頂流星數」(ZHR)
「每小時天頂流星數」,簡稱ZHR,是流星雨流星數目的指標。ZHR是指在理想的環境下,一位眼睛完全適應黑暗環境的觀測者,當流星雨的輻射點在天頂,每小時該流星雨的流星數目。ZHR所指的理想環境,包括要求觀測地點的天空毫無遮擋,及沒有受月光及光污染影響。由於ZHR是一個理想化的數字,因此實際可見的流星數目一定比ZHR的數值少。加上由於預測2017年雙子座流星雨高峰期為香港時間12月14日下午2時半左右的日間,晚間可見流星的數目更會進一步下跌。
實際可見的流星數目取決於觀測地點的光污染情況和地理位置、流星雨的活躍程度、高峰期出現時間、輻射點的仰角高度、觀測者視力和經驗、月相、雲量和視野等因素。根據本港的情況及「香港夜空光度監測網絡」的數據,港大天文學家計算出一般天氣情況下,今年雙子座流星雨每小時可見流星數目如下:
香港時間 |
12月13日 10 pm左右 |
12月14日 3 am左右 |
12月14日 10 pm左右 |
12月15日 1 am左右 |
較黑郊區(如天文公園、大坳門) | 約6至10 | 約20至30 | 約7至10 | 約14至20 |
一般市區 | 0 | 約0至1 | 0 | 0 |
有關光污染
光污染又稱光害,是一種環境污染,其成因是濫用的室外照明。夜空光度與光污染有密切的關係。室外照明的光線直接或間接照射上天空,大氣中的雲、霧、懸浮粒子和污染物將光線散射開,導致夜空被照亮。港大「香港夜空光度監測網絡」的數據顯示,本港市區的夜空比郊區的約光亮10倍。本地天文教育工作者梁榮燊先生最近到訪過部分本地觀星熱點,例如天文公園和大坳門,量度得這些地點的光污染程度比沒有人為光污染的影響下的國際標凖,最少仍分別超標4.5至6倍,顯示即使在郊區,光污染問題仍然嚴重。光污染不單令我們失去美麗的星空,更反映出我們正在破壞大自然及人類的生活環境、浪費能源。
圖片說明
2017年雙子座流星雨每小時可見流星數目預測,藍色範圍為較黑郊區(如天文公園)每小時可見數目預測,紅線為一般市區每小時可見數目預測。 |
觀測地點的光污染程度與2017年雙子座流星雨預測最多每小時可見流星數目的關係。圖中顯示香港時間12月14日凌晨3時(最佳觀賞時間)的流星數目預測,假若香港完全沒有光污染,每小時可見流星數目約有70顆,較黑郊區(如天文公園)約為20至30顆(藍色範圍),一般市區約為0至1顆(紅線)。 |
2014年雙子座流星雨的流星。拍攝:朱子亮(Mew Chu)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