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香港大學推出全港首個地道美食「水足跡計算機」
冀鼓勵港人養成節約用水習慣
2017年05月26日
香港市民早已習慣透過打開水龍頭,方便地獲得食水,也許已忘記曾幾何時香港是一個水資源短缺的城市,亦未意識到本港對水資源的龐大需求。香港大學「賽馬會惜水‧識河計劃」,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逾港幣一千四百七十萬元。計劃的其中一個項目,是推出全港首個計算膳食的「水足跡計算機」,期望透過創新的公眾教育工具,結合循證為本的科學數據,促進關注節約用水及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融入日常生活,繼而改變市民的用水態度及行為。
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長者、復康、醫療、環保及家庭)陳載英女士表示,馬會一直致力推動環保及可持續發展,透過與不同機構合作,加強市民的環保意識。她說:「近年馬會更大力支持以創意開拓環保方案,我們期望透過『水足跡計算機』這個互動、有趣的平台,幫助市民了解自己的水足跡之餘,亦鼓勵大家珍惜食水。」
首階段的「水足跡計算機」一共包羅90款香港地道食物。市民下載該應用程式後,可以選擇食肆類型(包括茶樓或茶餐廳)或食物(包括中式小菜或粥粉麵飯)去計算每餐膳食的水足跡,了解生產該餐食物所消耗的水資源量。水足跡是一個計算消費品生產過程中直接及間接用水的指標,包括禽畜和農作物生長時耗用的水量及對水資源做成的污染。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地理學系副教授及計劃總監李煜紹指出:「水足跡計算機是全港首個工具計算市面上常見菜式,將水足跡的概念本地化,令市民更易掌握生產食物過程中所消耗的淡水資源。他們可以透過精明的飲食選擇去減低自己的膳食水足跡,提升對節約用水的關注。」李博士透過應用程式顯示,當2015年香港每人每日住宅用水量只約182公升,一碟乾炒牛河的水足跡已達1238公升,一個茶餐廳的午餐已經消耗了高達 1600公升的淡水資源。
李博士說:「我們計劃亦就香港、澳門及廣州三地市民的用水意見進行社區調查,成功於三地分別訪問約500名市民,發現香港市民的節約用水觀念較薄弱,不足5成的本地受訪者認為節約用水的措施具逼切性,只有4成受訪者認為港人在節約用水方面做得好,均較鄰近城市為低。同時,本港受訪者普遍支持用者自付原則,但當需要為節約用水承擔額外財政開支時,同等比例的人郤表示有所保留,反映出價值及行為之間的差距。」
李博士指調查結果顯示,香港市民未有意識到區內長遠淡水資源持續供應的風險,例如全球氣候變化及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發展對水資源的挑戰 ; 亦未了解水資源其多面性及真正的經濟價值。因此,「賽馬會惜水‧識河計劃」期望透過利用「水足跡計算機」等的創新手法,加強市民對水資源多重價值的認識,藉此提升公眾節約用水的意識,繼而作出用水行為的改變,以達致香港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地理學系副教授及計劃總監吳祖南表示「水足跡計算機」同樣提供網上版本(www.jcwise.hk/wfc)方便市民使用,日後計劃亦將繼續更新應用程式的內容,包括涵蓋更多不同種類的菜式,更會打造一個全面的食材水足跡資料庫,讓市民靈活透過日常膳食點選相關食材而計算水足跡,創造屬於自己的低水足跡菜譜。計劃亦會與食肆及酒店合作推廣水足跡計算機,並推介低水足跡菜式,讓公眾加深認識水足跡及水資源的多重價值,能為節約用水帶來行為的改變。
傳媒查詢:請聯絡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范溢雄先生 (電話:39171204 / 97010777 /電郵:[email protected])
「賽馬會惜水‧識河計劃」簡介
「賽馬會惜水‧識河計劃」是一項為期三年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逾港幣一千四百七十萬元支持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推行的計劃。 此計劃結合跨專業界別的力量,推行以下兩個項目,促進市民認識及關注節約用水及香港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 將公眾與本地的河流重新連繫,加強認識水資源的多重價值
• 透過推廣水足跡這種嶄新及循證為本的概念,了解消費習慣對本地及不同地方水資源的影響
高清相片可於網頁http://www.socsc.hku.hk/jcwise/album/ 下載
「賽馬會惜水‧識河計劃」香港首個「水足跡計算機」應用程式啟動禮 暨「港澳穗三地用水意見調查」發布會: (左起) 「賽馬會惜水‧識河計劃」項目總監及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地理學系副教授吳祖南博士、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長者、復康、醫療、環保及家庭)陳載英女士及「賽馬會惜水‧識河計劃」項目總監及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地理學系副教授李煜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