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不止賠償 更要「重返工作」 – 從社會角度看香港僱員補償保險體制
研究成果發布
2015年12月14日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公布最新研究成果並就以工人為本的體制提出建議
工作意外和職業病每年導致本港近200宗致命及55,000至60,000宗受傷個案。近數十年來,在有效處理工傷並防止傷患惡化為長期傷殘的問題上,以早期綜合治療為中心的工傷康復理念在國際間被譽為最有效方案,可是這種方案在香港卻一直未能普及。為了解工傷康復理念在香港發展緩慢的原因,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與僱員補償聯保計劃管理局合作開展了一項諮詢項目 — 從社會角度看香港僱員補償保險體制,並於今天 (12月14日星期一) 舉辦新聞發布會,公布最新的研究結果,以及就保障工人福祉提出建議。
根據勞工處提供的數據,2013年香港每1000名工人中有14.2宗非致命的僱員保險索償個案,國際勞工組織的數據庫顯示此千人率在國際間排行於中游的位置。工作意外和職業病導致的死亡方面,2007至2013年香港則維持於每10萬名工人約5.03至5.43宗個案,跟立陶宛(2013年:5.8)和澳門(5.0)相約,但遠高於其他發達國家如新加坡(2.1)和澳洲(1.7)1。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葉兆輝教授指出,過去數年香港的工作意外數字呈改善趨勢,由2007年每1000名工人17.1宗跌至2013年的14.2宗,跌幅於男性及40歳以下的年輕僱員較為明顯,但死亡率則維持高企。每宗索償個案的平均成本在各方面亦有所有上升,包括法定補償、普通法賠償,醫療費用及法律支出。因容易涉及嚴重意外,大額的索償成本通常見於建造業,約佔每年總個案數的7至9%。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忽視較輕微個案的龐大數目及所衍生的成本。勞工處提供的數據顯示,每年約57%的個案涉及少於兩星期的病假,而近70%的已處理個案並未導致工人任何永久性傷殘。另外,根據某保險公司所提供的數據,近年約三份之一的索償個案為筋肌勞損及傷患。此類型的傷患不但康復需時,如錯失治療時機更容易變成長期病患,而更重要的是嚴重影響受傷工友的心理健康及日常生活。筋肌勞損及傷患在不少國家也有上升的趨勢,為職業健康帶來新的挑戰。
與持份者進行訪談
葉教授的研究團隊在此研究項目中跟體制中的持份者進行了多次的訪談,包括政府部門如勞工處,僱主,立法會議員,非政府機構 (NGOs),保險公司,復康服務提供者,醫護從業員及法律專業人員,從以找出工傷康復的障礙及了解不同人仕/機構對體制上的意見。我們應以工人的福祉為重,但有時他們的聲音卻被大家忽略。為更深入了解工人的真正需要,研究團隊共訪問了24位受工傷困擾的工友。
僱員補償保險體制面臨的挑戰
綜合持份者提供的數據,葉教授的分析歸納出現時的香港僱員補償保險體制上有兩大挑戰。第一大挑戰是以賠償為中心的文化,現時香港沒有政策規範康復及重返工作為工傷的大前提,相關的法例一直環繞賠償建立而停滯不前。各持份者對職業復康的認識貧乏並產生錯誤的觀念,各自為政。這種文化為社會帶來不少負面的影響,如工友無法順利重返工作及重新融入社會,誤用賠償機制,更創造機會讓索償代理和一些律師利用受傷工友的脆弱和徬徨,鼓勵訴訟。訴訟過程產生了高昂的成本,但高出的成本卻不一定為工友帶來更大的賠償。
第二大挑戰是林林總總影響工人重返工作的因素,除了以上提及以賠償為中心的文化外,其他影響工人復康的障礙還包括工友的個人及心理因素和資源的有效運用,例如:工傷對健康及情緒的負面影響會嚴重影響工人重返工作的意願;公營醫療系統對工傷復康缺乏焦點,各專業協調性欠佳,評估及治療的排期太久,加強了工人沮喪的情緒,更令工人錯失了復康的黃金時機;有時,工作環境缺少了對幫助受傷工友重返工作的支持,如中小企難以安排輕工,還有僱主和同事對當事人的排斥。
另外,葉教授強調要預防工作意外引致的殘障,更積極的方法當然是從一開始防止意外的發生。縱然不少機構如職業安全健康局對安全的推廣不遺餘力,葉教授的研究成果反映社會大眾對職安健的意識仍然有待提高。有時,香港的高工作效率竟以工人的安全作為代價,而對安全問題的輕率態度,人人有責。
“MORE” 工傷康復計劃
雖然現時體制的確存在不少問題,但是香港也有一些良好的復康典範能幫助有需要的受傷工友。由香港中文大學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開展的Multidisciplinary Orthopedics Rehabilitation Empowerment (簡稱MORE)的骨科工傷康復計劃正是其中一例。該系名譽臨床副教授羅尚尉醫生於發布會上分享了MORE計劃的概念。羅醫生指出在香港公營醫療糸統中,由於多個專業對受傷工人的介入,容易造成專業間的協調性久佳,管理不善使工人未能獲得最大的裨益。MORE計劃的特色是以骨科工傷康復理念為主導,以骨科醫生為協調者,配合多個專業的通力合作,並彌補醫院、工人及僱主間溝通的不足。計劃強調安全重返工作崗住和功能恢復,為受傷工友提供早期介入,個案管理和早期復康服務。研究已指出MORE計劃能有效地增加工人重返工作的機會,加快康復的時間及減少因拖延治療所致的二次殘障。
以工人為本的體制
要建立一個以工人福祉為重的體制,葉教授強調要從文化入手,推廣安全第一的重要性,從源頭防止意外的發生。除了加強教育及培訓外,還要加強嚴格的職安檢查,並及時反應和跟進工作場所内的職安風險,從而令安全變成一種習慣。
若然事故不幸發生,除了要以金錢賠償的方式為受傷工友帶來經濟上的保障,更要積極幫助他們重新融入社會,幫助工人安全並儘早重返工作應為工傷復康的主要目標。因此,社會大眾對重返工作的正確理解尤其重要,重返工作及賠償兩者並不是互相對立,他們實為可並行及互相補充不足的角色。我們要建立一套融合兩者的工傷管理政策。另外,香港現行的良好復康典範,受眾狹窄,如能妥善運用資源,實能擴大令更多受傷工友受惠。改善現在公營醫療體制,讓各專業緊密配合,以減少延誤評估和治療及因而惡化為長期病痛的機會。最後,我們有需要重新審視持份者現時的角色,以建立工人為本的體制為目標,重新調整各持份者在職業復康上的角色。
葉教授總結說,香港僱員補償保險體制的問題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現今對工傷及僱員補償的處理應加強聚焦在工作場所安全及重返工作上。我們應該立即行動,及以其他國家的經驗為鑑,加快香港進展的步伐。葉教授呼籲各持份者攜手合作,齊為工人的健康及福祉作出貢獻。
[1]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2015). ILOSTAT Database. Retrieved from: http://www.ilo.org/ilostat/faces/oracle/webcenter/portalapp/pagehierarchy/Page131.jspx?_adf.ctrl-state=141zkfp23_275&clean=true&_afrLoop=237326320936972&clean=true
新聞稿及發布會使用的PPT可於2015年12月14日下午3時後於以下網址下載:
http://csrp.hku.hk/press-conference-from-compensation-to-rehabilitation
傳媒查詢 請聯絡:李思齊小姐(Esther),電話:2831 5232,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