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埃里希•萊辛:時代脈搏——戰後歐洲的社會剪影》攝影展
2015年11月26日
香港大學(港大)美術博物館與奧地利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館,以及埃里希•萊辛資料館合作,舉行埃里希•萊辛攝影作品展。萊辛是著名馬格蘭攝影大師,他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於1947年開始為美聯社工作,1951年加入馬格蘭圖片社成為其第一批成員。他的作品記錄了戰後東西歐的面貌,尤其是前社會主義國家中發生的許多政治事件。今次展出的照片近一百張。
展覽開幕禮今天(11月26日)舉行,主禮嘉賓包括奧地利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任佩雅博士、奧地利共和國納粹主義受害者國家基金秘書長漢娜.萊辛女士、元丰有限公司董事及建聯集團有限公司非執行董事顏金施女士、香港大學副校長蘇彰德先生以及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總監羅諾德博士。
《時代脈搏》展覽展示了萊辛創作於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事業高峰期的紀錄影像,該系列作品彰顯了他作為記者對於時代及新聞現場敏銳的觸角。萊辛報道了許多戰後歐洲的重大政治事件,影像作品深具歷史意義,成為不斷發展的東西歐社會及經濟變遷的見證。
萊辛的作品包括攝於1955年的《熱情高漲的奧地利人聚集在貝維帝宮的公園》。1945年至1989年間,沒有國家能通過外交手段以調整二戰後東西歐分裂帶來的影響,奧地利民眾對於國家條約的簽署因而顯出高漲的情緒,圍繞著條約簽署時的情境往往被廣為傳頌﹑家傳戶曉。而外交部長菲格爾在貝維帝宮的露台上展示國家條約的照片,更成為國家的標誌。
《勃蘭登堡門前的交通檢查》攝於1959年。由於柏林的分裂,在勃蘭登堡門的中央,有一個邊境哨所負責控制城市居民在兩個地區之間的流動。在柏林圍牆建立之前,此類人口流動較易控制,因為只有少數人選擇在西柏林工作卻住在租金更低的東柏林;而更多人,尤其是受過更好教育的人,則利用這種局面逃離東德。政府最終於1961年決定建造一道圍牆將東部的柏林封閉起來。
攝於1960年的《維也納的歌劇舞會》。維也納歌劇舞會的悠久傳統始於十九世紀早期,該宮廷歌劇盛事的傳統甚至在君主制度結束之後依然繼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戰後數年才暫時中斷。戰後的第一場舞會於1956年2月9日舉行。
所有展覽之活動將於香港薄扶林般咸道90號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徐展堂樓一樓舉行。
埃里希•萊辛簡歷
埃里希·萊辛生於1923年,1947年開始為美聯社工作,並於1951年加入馬格蘭圖片社成為其第一批成員。萊辛主要受《生活》(Life, 美國雜誌)、《巴黎競賽》(Paris Match, 法國雜誌)、《圖片郵報》(Picture Post,英國雜誌)、時代》(Epoca,意大利雜誌) 和《迅》(Quick,德國雜誌)的委託,記錄了戰後歐洲,尤其是前社會主義國家中發生的許多政治事件。他事業中最重要的時刻乃是報道了匈牙利1956年革命與1958年法國總統夏爾·戴高樂對阿爾及利亞的訪問。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萊辛將關注焦點投向文化領域,比如藝術、科學與歷史,用鏡頭為許多演員、詩人、音樂家、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創作肖像。包括此文化人物系列在內,萊辛共出版超過四十本書,他的畢生心血皆被保存在1996年建立的萊辛圖片資料館中。
更多《埃里希•萊辛:時代脈搏——戰後歐洲的社會剪影》攝影展照片,請按此瀏覽:
公衆導賞
英語導賞:
2015年12月17日、2016年1月7日(星期四)(下午1時30分至2時)
2016年2月12日(星期五)(下午1時至1時30分)
粵語導賞:
2015年12月19日、2016年1月9日及23日(星期六)(下午4時30分至5時)
展覽詳情
展出日期: 2015年11月27日(星期五)至2016年2月14日(星期日)
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星期六,上午9時30分至下午6時
星期日,下午1時至6時
大學及公眾假期休息
地點:香港薄扶林般咸道90號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徐展堂樓
電話:(852)2241 5500/ 電郵:[email protected] (一般查詢)
費用:免費入場
詳情請參閱:www.umag.hku.hk/tc/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社交媒體連結:
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umag.hku
Twitter: http://twitter.com/UMAG_HKU
Weibo: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UMAG
有關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港大美術博物館原稱為馮平山博物館,創立於1953年,現址原為1932年正式成立的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以捐建人名義冠名。如欲了解更多港大美術博物館詳情,請按此。
傳媒查詢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聯絡主任張寶儀小姐,電話:(852)2241 5512,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