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香港大學將在世界地球日起開設展覽揭示6500萬年來古氣候變遷及預測未來氣候趨勢
2015年04月21日
港大許士芬地質博物館館長河北塔博士(中)聯同地球科學系兩位研究氣候變化的專家柳中暉副教授(右)及宗永強教授,透過手持維的氏大唇犀化石及旁邊的古樹化石等展品,向傳媒剖析了「新生代氣候變遷」展覽背後的科學理據。
2015年4月22日(明天)是一年一度的世界地球日。香港大學(港大)許士芬地質博物館將於當天起推出名為「新生代氣候變遷」的最新展覽。「新生代」是地球歷史上最近代的一個地質年代,由約6500萬年前延續至今。由於在此地質年代,恐龍已悉數滅絕,哺乳類動物廣泛地分佈於陸地上,因此「新生代」亦被稱為「哺乳動物的年代」。港大許士芬地質博物館於今天(4月21日) 舉行了「新生代氣候變遷」傳媒預展,館長河北塔博士聯同港大地球科學系兩位研究氣候變化的專家柳中暉副教授及宗永強教授,向傳媒剖析了展覽背後的科學理據。
是次展覽首次在香港展出多種印證古氣候變化的物件,包括海洋沉積物、黃土、樹木年輪、海洋微生物及冰芯模型,透過科學的角度,解讀地球過去的氣候記錄,並重建近6500萬年的全球氣候變化。
透過有關的研究及分析,科學家們希望能更有效地預測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所產生的潛在影響。
立體3D 氣候變化圖表
這圖表顯示過去6500萬年至今全球溫度的變化,數據以海洋沉積物中底棲微生物有孔蟲殼體的穩定氧同位素比值為依據。大家可用於探討和反思我們當今的氣候環境與過去的關係。
香港海洋鑽芯
一段在香港大嶼山西北鑽取的海洋沉積物鑽芯,揭露了海平面的變化。下層為12萬5千年以前、上一個間冰期的沉積物,香港當時海平面較現今高數米,海表溫度亦約高攝氏2度。在緊接出現的冰期導致海平面降低,使到沉積物暴露於空氣中,經氧化後漸變為黃色。由於冰河時期海平面太低,以至沒有海洋沉積物累積,所以在此海洋鑽芯內,沒有任何紀錄。而上層灰色的泥層則為7000年前至今、現處的間冰期之沉積。此鑽芯印證了香港海域經歷了顯著的變化。
珠江三角洲的古樹
在珠江三角洲找到古樹化石,經檢測判斷為生長在距今約3000年前珠三角森林的杉科植物 - 水松,當時氣候溫暖和潮濕,樹木茁壯成長。其後環境發生變化,樹木枯萎且被迅速埋葬,與空氣隔絕,形成樹木化石並得以完好保存至今。這種古老的樹木年輪能揭示過去的氣候狀況。
水松
松柏門
距今3000年,中國,廣東
中國黃土 – 顆粒蘊含的氣候信息
位於中國中部的黃土高原是世上最大型的連續黃土層,厚達500米。在約10萬年前氣候寒冷及乾燥的時期,冬季的西北季候風把粉塵顆粒從中國西、北部的沙漠和高原吹來,形成黃土。而在相對濕潤溫暖的間冰期(例如目前所處的地質年代「全新世」),則形成了古土壤。黃土與古土壤層的相間分佈記錄了過去260萬年間主要的氣候週期,為陸上最完整的連續氣候記錄。
黃土(L1)
更新世
中國,陝西,洛川
來自青藏高原北部臨夏盆地「犀牛天堂」的化石
犀牛及其它大型哺乳類動物在500至1000萬年前的中新世晚期,活躍於氣候溫暖、灌木叢生的草原上。直至後期青藏高原的隆升使冬季季候風增強,並使氣候漸漸變得清涼及乾燥,令棲息在臨夏盆地的哺乳類動物的數量和種類顯著下降,當中對溫度和濕度較為敏感的犀牛甚至在此地區滅絕。
維氏大唇犀 (犀牛下顎)
哺乳動物綱,奇蹄目,犀牛科
中新世,中國,甘肅,臨夏盆地
中國東部山旺生物群化石
位於中國東部的山旺生物群是全球其中一個最多樣化和保存得最完好的新生代生物群,保存了距今1700萬年的化石,包括兩棲類、昆蟲、魚類和植物。那時正值中新世中期的氣候最佳期,氣溫較現今高約攝氏3至6度,有著濕潤的陸地生境及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過去2500萬年氣候最暖和的時期。
玄武蛙
兩棲綱,無尾目
中新世,中國,山東
華楓香
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金縷梅目
中新世,中國,山東
結論:
-
在過去6500萬年,地球經歷了多次不同程度的氣候變化
有關的研究結果顯示地球氣候由6500萬年前至今,分為長期和短期的變化模式: (1) 長期的氣候變化是指由初期較溫暖(陸地氣溫比現今高約15度)、沒有極地冰蓋的狀態轉為後期較寒冷、有著與現今相似的極地冰蓋的狀態;(2) 短期的氣候變化包括週期性的變動及一些氣候突變。 -
氣候突變
新生代氣候揭示過度的溫度和二氧化碳水平躍升,會破壞地球的自然調節系統,造成短期的氣候突變,甚至會導致一些物種的滅亡。科學家通過研究古氣候的變遷,對比地球過去與現今在相似的大陸佈局、地理環境及海洋環流下,導致氣候突變的不同機制,希望能改善氣候變化的預測。
-
打破模式的變化
不同的古氣候代用指標均記錄更新世的冰期和間冰期循環以每10萬年為一週期,而二氧化碳的含量則為100ppm上下小規模變動。直至1730年 – 工業革命的開端才被打破,自此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在不到300年間從280ppm上升至現今的400ppm,遠超過去65萬年的自然升幅。 -
另一次氣候突變?
由於人類活動加速了溫室氣體的排放,大大增加了出現氣候突變的可能。現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及溫室氣體濃度迅速上升,相較以往的間冰期時為高,可能導致出現大規模的氣候突變,令人類和所有的自然系統都難以適應。
本次展覽配合了港大「知識交流」的策略方針,集合並展示地球科學系氣候研究的最新成果予公眾分享。
展覽詳情:
地點:薄扶林香港大學本部 厲樹雄科學館地下 許士芬地質博物館
開館時間:星期一到星期五下午1時至6時 學校及公眾假期休息。
免費導賞:
在2015年4月25日、5月2日、9日及16日(星期六) 2時至3時,加設免費導賞活動,當天博物館開放時間由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查詢及預約導參加賞團請致電:2241 5472或 電郵:http://www.earthsciences.hku.hk/shmuseum/
傳媒查詢:
港大傳訊及公共事務處梁菁栘小姐 (電話:2857 8555 / 9022 7446/ 電郵:[email protected])或
港大許士芬地質博物館張敏青博士(電話: 2241 5472/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