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香港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可激活脂肪燃燒蛋白因子
有助開發新藥物治療肥胖症,糖尿病和脂肪肝等新陳代謝疾病
2015年02月05日
人體透過飲食,攝入的多餘能量會轉變成脂肪囤積在體內,從而導致肥胖。因此,阻斷脂肪吸收轉換和激活脂肪燃燒,都能有效地治療肥胖。香港大學理學院化學系研究助理教授王凱峰博士與柏克萊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人體內能激活白色脂肪轉化為燃燒脂肪 : 棕色脂肪的轉錄因子Zfp516蛋白。研究結果有助開發新藥物,透過直接刺激脂肪轉化燃燒而達到減肥效果,用以治療肥胖症,糖尿病和脂肪肝等新陳代謝疾病,有別於傳統藥物以壓抑食慾,阻斷脂肪在腸道吸收轉換,或是加快新陳代謝以達到減肥效果。
研究結果已在最新一期一月份的《分子細胞》刊登。
人體內,負責儲存多餘能量的主要是白色脂肪。於寒冷環境中,白色脂肪會轉化為可以大量產熱的棕色脂肪,棕色脂肪含有產生能量的線粒體,當體温需要提升時,棕色脂肪就會燃燒卡路里。過去,棕色脂肪組織被認為只存在於新生兒,為嬰兒保溫。長期生活在寒冷環境下的如愛斯基摩人,他們體內也有較多棕色脂肪。現代人們生活在溫度受控的環境下,棕色脂肪的作用相對減少,因此棕色脂肪佔一般成年人體內脂肪的比例很小,通常低於10%,主要分佈在關鍵區域比如心臟、大腦、頸部和脊髓。
王博士與柏克萊大學的研究團隊的發現,揭開了人體形成棕色脂肪機制的面紗。在老鼠的實驗顯示,正常小鼠在攝氏4度的寒冷環境中待4小時,體溫約下跌3至4度,經基因改造使體內白色脂肪Zfp516蛋白含量高於正常的小鼠,體溫只微降1度,顯示牠們比一般小鼠有較強的耐寒能力。在另一實驗,基因小鼠與正常小鼠在常溫下被餵食相等的高脂餐單一個月後,前者體重增長比後者少30%,說明前者脂肪燃燒釋放了更多熱量。此外,基因小鼠的胰島素和葡萄糖的耐受性也有明顯改進。
近年來,激活棕色脂肪組織形成及讓其發揮功能,被視為是具前景的抗肥胖策略研究。由於棕色脂肪不僅能釋放熱量,還能影響代謝,因此在治療肥胖症,糖尿病和脂肪肝等新陳代謝疾病具有重要意義。研究結果有助新藥物的開發,透過增加人體轉錄因子蛋白,令白色脂肪在無須寒冷天氣的刺激下,也能自動轉化為棕色脂肪燃燒,無須運動配合,也能達到減肥的效果。 王博士說:「一般在低溫4度的寒冷環境刺激下,白色脂肪轉化為棕色脂肪燃燒保溫,一天大約消耗約600卡路里,相等於接近兩小時跑步所消耗的卡路里。日後透過增加Zfp516蛋白含量而將白色脂肪棕色化,在室溫下,也能達到同樣的消耗脂肪效果。」
近期研究指出,中藥黃連、黃柏、三顆針等植物中提取的活性成分黃連素,能將白色脂肪「棕色化」,王博士相信,黃連素極有可能是通過激活Zfp516蛋白來達致激活棕色脂肪的功效,並正循此方向硏究。除黃連素外,降脂中藥如靈芝﹑大黃﹑澤瀉﹑柴胡﹑虎杖﹑山楂﹑姜黃﹑人參﹑決明子和首烏等含生物活性成分的藥材,也有可能是透過激活Zfp516蛋白來燃燒脂肪,或是阻斷脂肪轉換而達到降脂功效,王博士在港大的團隊將會進一步研究。
王博士與柏克萊大學的研究團隊,一直進行脂肪新陳代謝研究,自2006年開始尋找控制脂肪轉化的基因,在2009年成功找到具有控制人體內碳水化合物轉化為脂肪功能的基因DNA-PK。以DNA-PK作綫索,2013年又找到了在DNA-PK管轄下的另外一個基因BAF60c。BAF60c直接負責管理碳水化合物向脂肪的轉化。成功發現脂肪轉換基因DNA-PK 和 BAF60c,可阻絕人體脂肪轉換功能。2015年則發現激活棕色脂肪燃燒基因Zfp516。
研究報告,請瀏覽: http://www.cell.com/molecular-cell/abstract/S1097-2765%2814%2900954-X。
傳媒查詢,請聯絡港大理學院化學系研究助理教授王凱峰博士(電話︰9444 6829/電郵︰[email protected]) 或傳訊及公共事務處經理(傳媒)尹慧筠小姐 (電話︰2859 2600/電郵︰[email protected]) 。